巍巍烏蒙,滾滾烏江。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遇上時代發展的鏗鏘健步,注定會有“破繭成蝶”的故事。
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烏江南北兩源交匯處,六沖河、三岔河在此浩蕩“握手”,將崇山峻嶺劈成懸崖峭壁,形成了烏江源百裡畫廊大氣磅礡的自然景觀。
然而在10多年前,這一方守著好山好水的群眾,還身陷貧困:吃飯靠山旮旯裡刨食、出山靠“手扒岩”,很多人一輩子沒出過大山。
如今,公路通了、產業興了、游客多了……昔日貧困村變成了人均年收入突破萬元的富裕村。
公路通,“手扒岩”成歷史
千百年來,一江水,兩道崖,是化屋村群眾走出大山的“攔路虎”。
“我30歲了才第一次走出這片山!”今年50多歲的王世宇說,20多年前,他背著行囊翻過山崖,跋涉幾十裡的小路,才坐上去遠方打工的車。
以前走出化屋村,有兩條路。一條是乘木船走水路到鴨池河,到老貴畢公路上攔車。一條是走山路,雙手扒著岩石翻過陡峭的山崖,往黔西縣城方向。第一條路是出村的“捷徑”,然而坐船要花錢,船費對貧困的村民而言不容易,因此,更多人選擇走山路。
這條坎坷的“出山路”,化屋人一直走到21世紀。新紀元的發展快速刷新著這個小山村的歷史記錄:2004年,新仁鄉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了﹔2007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達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組路修到群眾家門口……
打通了交通動脈,坐擁得天獨厚環境的化屋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修起了漂亮的樓房、一批批游客走進烏江源百裡畫廊,嶄新的畫船遨游江面。
“我們現在出山,可沿寬闊的柏油馬路往新仁上高速,可從寬闊平靜的江上乘坐大船往織金或清鎮方向乘車,比以前方便了太多!”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張玉芝說。
大膽干,“渡”出幸福來
走向渡口,解開船繩,發動游船,把游客沿美麗的江面一路渡向鴨池河觀光賞景,再渡回來。這是今年5月以來,化屋村苗族青年尤榮文、尤榮學、尤榮利的日常工作。
“平均500元渡一趟,來回100元油費,可賺400元。”尤榮文告訴記者,每逢周末和節假日迎來鄉村旅游高峰期,每天可渡4趟,他們三兄弟實行“換班制”。
2018年,看到家鄉發展越來越好,外出打工多年的尤氏三兄弟決定返鄉創業,成立了畫廊航務有限公司,用打工積蓄購買2艘游船,開始了“擺渡生涯”。
“政府十分支持我們小微企業,為我們減稅免稅。游客多的時候,我每天擺渡80人左右。”尤榮學說,現在,馬上要到中秋國慶假期了,很多以前來玩過的游客,又打來電話咨詢,准備帶家人朋友過來旅游。
和尤榮文三兄弟一樣“渡”出幸福人生的,還有楊國權、楊國棋兄弟。“我們給旅投公司開船,每月3500元。”楊國權說,在風景優美的家門口上班,比外出奔波打工好多了。
在化屋村,除了尤氏三兄弟的畫廊航務有限公司,還有兩家來自織金、清鎮的旅游投資公司在此“擺渡”,在服務游客的同時,帶動周邊群眾就業。
產業興,人均收入破萬元
化屋村變富裕了:2007年,該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2019年,人均年收入突破10000元。
“以前我們村的人基本是山旮旯裡種包谷,難以自給自足。如今種水果、搞民宿,生活質量大為提高。”作為土生土長的化屋村人,村委會副主任楊香連見証了家鄉的變化。
旅游公路蜿蜒進村,綠水青山造福一方百姓。
江邊如畫的半島上,34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住上了新房,王世宇家是其中之一。離搬遷小區不遠的山坡上,種滿了枇杷、櫻桃、蜂糖李等果樹共700余畝。“原來出門的人很少,連70度左右的斜坡上都種包谷,辛苦一年隻能勉強糊口。”王世宇說,現在水果不用背出山去賣,單是游客採摘和景區售賣就供不應求。
果林下,不時傳來雞鳴聲。楊香連說,很多游客都喜歡吃生態土雞,村合作社就在林下養殖4000隻“烏骨雞”,每年出欄2000隻左右,34戶搬遷群眾每年每戶參與分紅1000元。
村民何蘭在公路旁開了家農家樂,今年截至目前收入已有10多萬元。“我還編排了我們苗家的傳統舞蹈,組織村裡的婦女群眾參加演出,給旅游團演一場有4000多元的收入。”何蘭說,她想借助鄉村旅游的契機,讓更多人了解當地文化。
據張玉芝介紹,化屋村現有民宿、農家樂16家,烙鍋、燒烤等攤位25家,游船40多艘,今年截至目前旅游綜合收入超過300萬元。(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汪瑞梁 翟培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