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朱昌鎮刺梨加工企業,工人正在對刺梨進行分揀(張廣為 攝) |
春風吹來,萬木吐翠,一縷暖陽透過薄霧直瀉下來,七星關3412平方公裡的土地迸發出了勃勃生機。
奮進路上的七星關,脫貧足音鏗鏘。2019年,七星關區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順利通過了國家第三方驗收評估。
喝上放心水、住上安全房、走上硬化路、用上小康電……過去的五年,七星關區廣大黨員和各族群眾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戰天斗地的精神與時間賽跑、同貧困較量,興修水利、筑橋修路、發展生產,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足,貧困發生率下降1.42%,19萬多貧困群眾撕掉貧困“標簽”。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必須奪取全面勝利,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七星關區委、區政府堅持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准,把“精准”落實到脫貧攻堅全過程和各環節,確保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堅持以最好的心態、最好的狀態、最好的姿態攻下最后關口,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聚焦脫貧牽引點 抓好挂牌督戰
越是艱險越向前。面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決勝脫貧攻堅兩項“大考”,七星關160多萬干部群眾在省委的堅強領導和挂牌督戰下,一手抗疫情,一手抓生產,向絕對貧困發起最后總攻。
當前,七星關區仍有未脫貧人口18594人,涉及522個村社區,其中未脫貧人口100人以上的村有7個。可以說,七星關要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要啃的都是硬骨頭。
脫貧攻堅既要較真碰硬“督”,更要凝心聚力“戰”。區委、區政府按照“全覆蓋、督死角、查問題、抓整改”的要求,“過篩子”找問題,“對靶心”補短板,採取定點督戰和巡回督戰的方式,對全區有脫貧攻堅任務的38個鄉鎮街道開展挂牌督戰,重點督“兩不愁三保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推進情況。
戰鼓陣陣,號角聲聲。在推進脫貧攻堅“挂牌督戰”工作中,七星關區脫貧攻堅指揮中心採用自查、交叉檢查的方式,對貧困村、貧困戶返貧和脫貧的“風險點”逐一進行分析,“對症下藥”落實補短強弱措施,對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問題、難點瓶頸建立台賬、列出清單、逐一銷號,確保事事有成效、天天有進度。
七星關區委副書記、區長胡敬斌在鄉鎮督戰時一再表示,要充分利用挂牌督戰的有力時機,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調集優勢兵力物力財力,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飲水安全突出問題,加快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確保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聚焦脫貧支撐點 抓牢就業扶貧
走進七星關區經濟開發區華耀服裝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忙碌的生產景象,工人們正緊張趕制一批來自大洋彼岸美國的訂單。
“過完年,就到家門口的廠子裡來上班,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海子街鎮五十畝村46歲的村民黃開群說。
騎車10多分鐘上班,裁剪和熨燙,每月將近3000多元收入……陳美芬對在家門口的這份工作很滿意。
陳美芬的這種“穩定感”,得益於七星關區大力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貧困群眾就近就業的這一重大舉措。
就業是民生之本、脫貧之路、扶志之策。隨著許多省份下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復工復產企業逐漸增多,企業用工需求變大。
為此,七星關區在堅守疫情防控的底線下,多措並舉推動貧困群眾返崗復工,精心定制“就業扶貧套餐”,幫助貧困群眾端上了“金飯碗”,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
針對原就業崗位較為穩定且打算繼續外出務工的貧困群眾,通過對接其原務工所在地或所在企業,統一組織包專車、高鐵運輸,定點定向輸送返崗。
對原就業崗位不穩定或暫時不願外出的貧困群眾,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引導其到當地產業基地、合作社就業。同時,通過制定七星關經開區企業招工支持政策,暢通勞動力就近就業渠道。
扶貧送崗位,脫貧有出路。七星關區還通過創新就業扶貧機制,聚焦貧困勞動力開展以“十大員”就業扶貧公益崗位為主的“10+N個一批”就業扶貧工作,推動剩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加快了脫貧步伐、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改變了鄉村面貌、美化了生態環境。
聚焦脫貧突破點 抓實產業扶貧
去年,七星關區放珠鎮播樂溝村大面積推廣刺梨種植,播樂溝村種植了800余畝。貧困戶唐福江把自家5畝地流轉給村裡的刺梨種植合作社,他和老伴則到合作社務工,負責刺梨的日常管護工作。
每個月唐福江夫妻倆在合作社務工的收入就達5000元左右,加上兩個兒子在外務工的收入,唐福江一家年底脫貧不成問題。
在唐福江新家對面,另一戶貧困戶陳大軍剛入住新房。去年,陳大軍從福建打工回到村裡種了3畝花椒,並且申請了2.4萬元的特惠貸資金養了兩頭牛。
今年年初,陳大軍把自家3畝多地流轉給村裡的合作社種刺梨,每年能拿到一定數額的分紅。他算了一筆收入賬后,喜笑顏開:“我家今年的收入不會差!”
貧困戶致富有望,增強了播樂溝村黨支部書記羅中華對全村脫貧的信心:“村裡的貧困戶都搞起了產業,內生動力被激發了,年底脫貧希望很大。”
眼下,被稱之為“革命”的產業結構調整正在七星關區田間地頭鋪開。“長短結合”的產業模式逐漸被普及。
今年,七星關區立足產業化、商品化、特色化,圍繞“532”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堅持“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由2名區委常委和1名分管副區長分別領銜推進刺梨、茶葉、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的發展。
在生態畜牧業方面,全面推進生態畜牧業“211”工程,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區政協主席、區委副書記分別領銜推進生豬、家禽、肉牛養殖產業發展。通過引進新希望六和集團、廣州越秀集團、貴州鳳集生態農業公司加大對肉牛、生豬、家禽的養殖量,力爭年底全區肉牛養殖量達20萬頭、生豬出欄達100萬頭、家禽養殖量1000萬羽。
聚焦脫貧關鍵點 抓緊干部作風
一張簡單的木床,一張陳舊的辦公桌,一側擺放有序的鍋碗瓢盆……對坡鎮嘎木社區辦公樓裡不到十平方米的隔間,就是駐村“第一書記”劉聯益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忙完這家、忙那家﹔忙完貧困戶陳明通危房改造、勞務輸出,又忙社區裡香菇產業基地建設事宜,民情日記上寫得滿滿當當。從擔任對坡鎮嘎木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以來,劉聯益的日常工作,成為七星關區全體脫貧干部工作的一個縮影。
換上膠鞋,扛起背包,走農戶,與群眾“攀親戚”。今年,全區301名村“第一書記”和1163名駐村幫扶干部繼續深入一線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持續對未脫貧戶、檔外監測戶、邊緣戶、疑似問題戶進行逐戶分析研判,成為了搶佔脫貧攻堅高地的“突擊隊”和“尖刀班”。
脫貧工作做得好不好、貧困群眾有沒有脫貧,不能自說自話,要讓當地群眾自己來評價,脫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賬,要群眾認賬。
七星關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頂烈日、冒風雨,在“急”的一線增強應變能力、在“難”的一線增強協調能力、在“險”的一線增強駕馭能力、在“重”的一線增強執行能力。
自4月3日七星關區召開脫貧攻堅“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以后,全區領導干部聞令而動,深入聯系幫扶鄉鎮、村組和貧困戶家中,了解村情民情、共謀脫貧之策。通過不斷的走訪,真正“話”出問題,化解問題。“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不僅抓出了農村扶貧新景象,也讓精准幫扶更有溫度、政策落實更有速度。
脫貧攻堅,搏的是實干,拼的是落實。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七星關區活躍著一大批素質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扶貧干部。他們以真情贏得民心,用實績造福百姓,書寫了一幅幅精彩的脫貧攻堅“七星關答卷”。(文/張廣為 林全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