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黨建扶貧兩手抓 脫貧致富兩不誤

2020年09月16日10:02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近年來,荔波縣始終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壓緊壓實縣鄉主體責任、駐村幫扶責任、聯結幫帶責任和全民共享責任,推動一批群眾脫貧、一村民生改善、一方經濟發展,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2014年至2019年,全縣累計減貧14585戶、57180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1.53%,全面小康社會綜合實現程度達98.65%,先后榮獲中國全面小康扶貧十佳縣市、全國十佳脫貧攻堅與精准扶貧示范縣市等稱號,脫貧攻堅工作實現零漏評、零錯退,順利通過省級第三方評估驗收。

壓緊縣鄉主體責任 筑牢堡壘引領脫貧

構建縣鄉村三級指揮體系,壓實打贏脫貧攻堅戰主體責任。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指揮長”的脫貧攻堅指揮部,把好頂層設計關,力戒政出多門、合力不足、靶向不准、督導不嚴等問題。將8個鄉(鎮、街道)劃分為“八個戰區”,設立戰區指揮部,由縣委常委任指揮長,對戰區脫貧目標任務、資金項目等進行調度指揮。在94個村成立前線指揮部,由縣級包村領導、鄉鎮包村領導任指揮長,對挂包村脫貧攻堅工作負總責,保証一線指揮有方、作戰有力。

為了全面壓實群眾不脫貧、干部不脫鉤的幫扶責任,縣委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和縣直部門精准扶貧結對幫扶制度,明確縣四家班子主要領導、縣委常委挂幫8個鄉(鎮、街道),42名縣處級領導干部分片區包保到村,102家縣直部門(縣屬國企、垂管單位)聯系幫扶94個村,組建94支駐村攻堅隊伍,形成一村一名縣級領導、一個幫扶部門、一個駐村攻堅隊、一名第一書記(攻堅隊長)包保、一戶貧困戶有一名干部結對幫扶的“五個一”幫扶責任體系。

扶貧工作推進到哪裡,黨的組織就建到哪裡,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裡。荔波縣始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壓實各級黨組織引領和黨員帶動的責任。在脫貧攻堅戰區設置臨時黨委,充分發揮“用旗幟聚人心、用組織管隊伍”的作用。在省州駐村工作隊和縣下派脫貧攻堅隊設置臨時黨支部,認真履行“一宣六幫”職責。同時,將村和網格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探索推行“組管委”,在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黨支部,以黨的組織抓導向、管隊伍、聚人心。

落實駐村幫扶責任 凝聚合力攻堅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硬仗,關鍵在干部。荔波縣堅持把“最硬”的干部放在“最硬”的地方,選派縣鄉村2688名干部到全縣1340個網格參與脫貧攻堅,並挑選94名責任心強、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科級干部任各村攻堅隊長,從政策、思想、資金、物資、技術、信息、項目、人才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

“在蒙書記的帶領之下,這兩年我們生活改變很多,我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2016年,蒙建骨到益覺村任第一書記后,把培育致富帶頭人和發展產業脫貧作為頭等大事,先后扶持覃建雄、莫亮與等一批黨員發展淡水養魚、種桑養蠶、青梅種植等特色種養產業,並以成功的典型事例和顯著的經濟效益,吸引和帶動當地群眾主動發展、自力更生脫貧。

“余老師帶領的桑蠶技術團隊來到村專業合作社調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病症找出來,對症下藥,合作社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了。”洞流村黨支部書記歐仲禮說。余文中是貴州省委選派到荔波的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技術團團長、科技特派員,他帶領桑蠶專家技術團隊在山林田野中穿梭,把脈問診、開出良方,為扶貧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為了從根本上幫助貧困群眾拔出窮根,荔波縣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著力破除貧困村精神風貌不佳、風俗習慣落后和貧困群眾等、靠、要等問題。“經過扶貧干部的幫助和家庭的合力,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找到了增加收入的來源途徑……因此,我特向黨委政府申請退出建檔貧困戶!”朝陽村村民覃澤海在鎮脫貧攻堅指揮部門口來回轉悠、反復糾結了8天,最終鼓起勇氣遞上被手心汗水浸濕的退出貧困戶申請書。

為提高駐村幫扶成效,荔波縣壓實縣、鄉兩級管理責任,嚴格落實縣級季度調度、鄉鎮每月部署推進制度,將駐村幫扶工作情況作為黨委(黨組)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工作重要內容。壓實聯系部門幫扶責任,將駐村幫扶情況納入聯系幫扶單位目標考核重要內容,駐村干部選派質量和駐村幫扶成效與選派單位脫貧攻堅工作挂鉤,與選派單位領導班子年度目標考核挂鉤﹔壓實駐村幫扶干部具體責任,出台荔波縣脫貧攻堅工作責任清單(試行),成立縣級脫貧攻堅干部作風督查組,加強日常督導落實。

理順聯結幫帶責任 健全機制穩定脫貧

推行強村帶弱村、農技帶農戶等聯結幫帶機制,以示范村幫后進村、強村幫弱村、富村幫窮村方式,按照不低於30%的比例開展結對幫扶,幫助貧困村筑牢底板、補齊短板、做優長板。組建“一村一專家”技術服務模式,建立農技人員“包村連戶”工作機制和“農技人員+示范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技術服務模式,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巡回指導、現場示范、現場培訓等服務,幫助群眾解決生產難題。

為幫助群眾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荔波縣堅定不移實施以桑蠶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精品水果、青梅、中藥材、特色養殖、蔬菜五大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辣椒、馬鈴薯、葡萄、小花生、冷水魚、白芨等輔助產業,形成“1+5+N”產業扶貧發展體系。青梅、蜜柚、桑蠶、黃金百香果、仿野生鐵皮石斛種植面積均居全省縣(市)前列。其中黃金百香果、仿野生鐵皮石斛產業得到省委高度肯定,為全省農業產業扶貧提供了“荔波方案”。桑蠶全產業鏈項目列入州級“一縣一業”示范縣建設,作為全省典型示范推廣,並作為案例,入選《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2018》。

全面推行“村社合一”,在全縣94個村成立由村黨支部書記依法擔任董事長、村“兩委”班子成員與合作社管理人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股份經濟合作社,出台荔波縣“村社合一”股份經濟合作社扶持辦法,打通利益聯結,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脫貧。目前,全縣46家農業龍頭企業、385家合作社與廣大群眾結成利益聯結共同體,群眾通過自主發展、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基地務工等穩定獲得收益,實現企業、集體、農戶多方互利共贏。

“每年有土地流轉費收入,還有在桑園內打工掙錢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孩子的讀書問題和家庭的基本費用。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我要用勤勞的雙手爭取給這個家一個美好的未來。”中心村貧困戶莫炳杰堅定地說。如今,全縣上下在“1+5+N”產業發展的驅動下,輻射帶動1.58萬戶、4.91萬群眾實現增收,全縣農業增加值增長5.6%,為脫貧攻堅夯實了基礎。

扛起全民共享責任 用足優勢長效脫貧

在20世紀90年代,煤炭產業曾一度佔荔波財政收入75%以上,短暫的“黑色經濟”,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於荔波來說,核心“底色”在“生態綠”。縣委、縣政府痛定思痛,嚴格推行“一保護、兩禁止、三關閉、嚴治理”政策,大力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工程,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2015年起,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創新推行“組織聯建、管服聯動、創先聯評,創價格零欺詐、游客零投訴、運營零事故景區”的“三聯三創”黨建模式,建成一個5A級、一個4A級和遍布全縣的9個3A級景區集群,吸納、輻射、帶動景區周邊貧困群眾從事保安、保潔、導游、餐飲、文化展演、商品銷售和觀光車駕駛等服務工作,直接拉動5.68萬人就業創業增加收入。全縣全年旅游總收入從2014年的54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94億元,旅游增加值佔全縣GDP比重達52%。

“現在生活好啦,我們搭上旅游‘順風車’,到了旅游旺季,游客多得很,生意也不錯!”綠林村黨員經營戶向朝源說。該村黨支部書記莫遠學說:“在黨委政府的大力幫助下,我們經常組織群眾搞餐飲業培訓,引導群眾發展旅游服務業,現在全村有220戶、980人直接從事旅游相關產業,間接受益群眾350戶、1098人,帶動154戶、541人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深入實施“景區帶村”工程,依托大小七孔景區資源,幫助聯系幫扶村和景區周邊村挖掘和策劃特色旅游發展項目,拓寬群眾致富門路,推動“以旅促農”。目前,景區周邊群眾開辦特色農產品商店、賓館、飯店、農家樂500余家,直接提供就業崗位700余個,解決17129人就近就地創業就業。同時,建設停車場交予景區周邊村組收費管理,並在景區合理區域建商鋪50間,無償供給移民新村及周邊群眾經營,每年帶動當地群眾累計收入200余萬元。

“高橋村緊鄰小七孔景區東大門,背靠主干公路,依靠旅游發展紅利,群眾吃上了旅游飯,住上了小洋樓。”高橋村支書朱明懷帶頭搬遷,帶領村黨員群眾打造夢柳布依風情小鎮,通過“支部統籌+路長負責+黨員示范+村民協同”自治模式,帶動全村人均年收入從10年前的2000元增長到如今的1萬元以上。(李宣博)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