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不失志的李卿睿、視力殘疾的胡熠樘和陶義貴,通過頑強拼搏,在今年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他們是我市殘疾學生的典型代表。
李卿睿:失聰不失志
高考成績556分(理科),超出一本錄取線70多分,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材料類專業錄取。得知這一消息時,李卿睿很激動,因為神經性耳聾,李卿睿從小在求學之路上遭遇的困難就遠遠大於同齡人。
“測試聽力為132分貝,屬於極重度耳聾。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李卿睿形象地解釋說,隻有飛機在身邊起飛時,發動機的轟鳴聲她才能聽見。
兩歲半時,李卿睿被確診為神經性耳聾。為了讓她學會說話,家人給她佩戴了最大功率的助聽器,經過千百次的重復訓練后,李卿睿終於發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音“吧”。
伴隨著各種波折和困難,李卿睿開始了求學之路,其中最大的“攔路虎”就是英語。作為失聰者,學會說話已經很不容易,更別說是完全陌生的英語聽讀課程。
英語老師得知李卿睿的情況后,特意近距離為她講課,鼓勵她發言,並在課下強化訓練她的英語聽力,讓她跟著錄音機一遍又一遍地發音,直到掌握為止。
在與同學相處時,如果有人問她耳朵上戴的是什麼,李卿睿大大方方地告訴他們,就像視力不好要戴眼鏡一樣,耳朵聽不清就要戴助聽器。慢慢地,李卿睿找到了與同齡人相處的方法。而李卿睿自強不息的學習精神,也深深感染著周圍的同學。
胡熠樘:更努力,做得更好
“老師,為什麼我的‘3’字總是寫得歪歪扭扭的?”
“因為你的眼睛不好。但老師相信你能比別人更努力,也能做得更好。”
這番對話,貴陽市盲聾啞學校高三畢業生、從小視力殘疾的胡熠樘至今記憶猶新。正是通過不懈努力,他在今年的高考中以優異成績考取濱州醫學院。
一隻眼睛失明,一隻眼睛弱視,在學習當中肯定會遇到比常人更多的困難。但是,胡熠樘並沒有打退堂鼓,而是牢牢記著“隻要更努力就能做得更好”這句話,花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去學習。
上學后,胡熠樘看不清課本上的字,父母就幫他重新打印課本,字體是原來的3倍至5倍大﹔坐在第一排仍看不清黑板,胡熠樘就用放大鏡看﹔每天凌晨5點起床讀書,深夜12點才睡下……
生活中,胡熠樘是心細又懂事的好孩子。爺爺喜歡喝酒,每次來家裡都會喝上幾杯,胡熠樘總是要把爺爺送回家才放心﹔讀高中住校后,胡熠樘心疼父母,堅持不讓父母接送自己,每周五從學校坐公交車到貴陽北站,再坐車到開陽縣,還要轉一次車才能到家,單程近3個小時﹔周末回家,胡熠樘還不忘詢問長期住校的同學們需要什麼吃的、用的,周日返校時都會盡量帶給同學。
“視力障礙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多困難,但並沒有限制我的精彩。”胡熠樘說,“自強”不是“好強”,也不是“逞強”,更不是拒絕別人的幫助。如今,他不負眾望考取了濱州醫學院,他將繼續為夢想而努力。
陶義貴:努力學習,改變命運
從10歲開始,生長在息烽縣養龍司鎮荊江村龍井組的陶義貴的視力無故下降,導致左眼失去功能,右眼也僅有微弱的感光度。
陶義貴從小就很懂事,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由於視力下降,他不得不放棄到息烽一中學習的機會,選擇到貴陽市盲聾啞學校就讀。
“雖然眼睛看不清了,但我更不能放棄,更應該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自身的現狀。”這是陶義貴常常用來鼓勵自己的話。在貴陽市盲聾啞學校學習期間,陶義貴在學習上更加刻苦努力。
讀高中后,陶義貴才開始學習盲文,一度感到非常吃力。但他堅持每天練習摸讀和寫盲文,直到熟練為止。陶義貴為了將知識記得更牢,周末也不回家,在學校繼續學習。進入高三階段后,陶義貴一天隻睡五六個小時,太累了就在學校操場上走一走、聽一聽音樂,緩一緩心情。
今年高考,陶義貴以427分的優異成績被長春大學高等特殊教育學院錄取。“聽老師說,這所學校的針灸推拿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也比較適合我們視力障礙人群。”陶義貴期待著這段嶄新的人生之旅。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