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七星關:懸崖絕壁鑄英魂 涓涓清流潤鎮江

2020年09月03日15:3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8月25日,村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鎮江社區的稻田裡察看稻谷長勢。
8月25日,村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鎮江社區的稻田裡察看稻谷長勢。

在赤水河畔的懸崖峭壁之間,有一條人工開鑿的水渠日夜流淌。這條猶如挂在絕壁上的“天河”,被人們稱為烏蒙深山中的“躍進大溝”,也就是現在的鎮江大溝。鎮江大溝位於七星關區生機鎮鎮江社區,於1958年開始修建,1966年修建完成,起點位於生機鎮耿官社區龍洞口,穿過生機鎮聯合社區最終到達生機鎮鎮江社區,水渠寬約30公分,深40公分,緊貼峭壁,依山就勢,蜿蜒數十公裡。目前,這條絕壁“天渠”仍清流涓涓,水流不息,滋養著沿線的村落人家。

驕陽似火。8月25日,記者驅車來到赤水河畔的鎮江社區,剛來到大溝附近,發現當年參與修渠的幾名老人在這裡已等候多時。“一有時間我們都會來這邊,今天天氣好,帶你們上去看渠。”為首的胡家珠老人,笑瞇瞇地迎了出來。

今年77歲的胡老,精神矍鑠,一件白色的襯衫扣得嚴嚴實實,清爽整潔。他自我介紹,15歲時便參加鎮江大溝的修建,后來歷任鎮江村村長,生機鎮副鎮長,亮岩鎮黨委書記,生機鎮政協聯絡員,無論在哪,他的心永遠都牽挂著這條大溝。

烈日當頭,我們踩著當年開山修渠散落下來的碎石艱難前行,很快汗流浹背,老人們卻大都衣扣都沒有解開。走上窄窄的渠堤,膽顫心驚。在前方引路的胡家珠老人也放慢腳步,邊走邊向我們講述溝渠的來歷。

上世紀50年代,生機鎮一帶水利設施薄弱,遇旱絕收,百姓生活貧困。正是戰天斗地、豪情萬丈的歲月,為了生存,1956年,鐮刀灣村衛星大溝開工,拉開了生機鑿山引水的序幕。聽說相鄰的鐮刀灣村正在修溝引水,鎮江村人的心裡翻起了波瀾,“他們能修,我們不能?”於是1958年冬,不等不靠的鎮江人民,在時任村支書張成舉的帶領下,與大自然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生命抗爭,誰也沒想到這場戰斗竟持續了整整八年。

當時條件簡陋,設備奇缺,面對艱險的工程,誰也不敢保証施工能一直順利進行。但是,“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面對懸崖峭壁,施工隊員們用繩索綁著自己,緩慢放至絕壁的指定高度,固定好位置,便在絕壁上開鑿炮眼。因為施工難度大,工程進度相當緩慢,往往一天干下來,也沒多大的進展。

為了節省時間,大家基本吃住都是在山上,以崖當房,以石當床,沒東西吃了野果、樹皮也能拿來果腹,再艱苦的條件也不能阻擋人們修渠的腳步,其中更是涌現出了全部由女同志組成的“劉胡蘭排”這種代表隊伍。

今年83歲的王澤英老人在1957年便入了黨,修建大溝時,她被大家推舉為“劉胡蘭排”的排長,帶領女隊員們沖鋒在修渠的第一線。

“當時我們參加修渠時,根本沒把自己當成女人,凡是大家做的我們都做。”王澤英老人說,盡管有時候會想家人,但從沒一名女隊員有過退出的想法,大家都想早點把渠修通,讓家人不再受餓。鑿壁、打炮眼、背砂......十二名女隊員每天都做著和男隊員們同樣的工作,她們從沒喊過一聲苦,硬生生頂起了修建鎮江大溝的半邊天。

懸崖絕壁書豪情,大家誰也沒后退一步,一錘一錘、一尺一尺......13公裡的渠道就是這麼鑿出來的。

“但有時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很脆弱。”胡家珠老人清楚地記得,最終還是有5名施工隊員犧牲在了大溝上。

1960年的一天,躍進大溝開挖到300米寬的斜廠岩,顧名思義,這裡崖大坡斜且深。眼看隻差二十來尺寬就要將這匹崖打穿,每個施工隊員都興致高昂,負責爆破的高體寬也如此,然而今天卻遇到了一個啞炮,為了排除險情,高體寬還沒等同伴們到來,就已趕往啞炮處,誰曾想突然“砰”的一聲巨響從山谷傳來,一條29歲的年輕生命就永遠留在了大山之間。

之后沒多久,40多歲的劉顯忠,身先士卒在沙岩上鑿巨石。沒曾想,由於石頭下面的石砟被掏空了,再加上打钎的震動,這塊巨石從中劈開。靠近山崖的劉顯忠連忙躲避,卻還是不幸掉下了崖。

當鮮活的生命再次灰飛煙滅,大伙真的有些怵了。可,溝還得打,英雄的生命不能白白犧牲。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大伙干活時愈發小心了。但老天的磨練豈止與此。1963年,30歲的共產黨員張成明犧牲在梯子岩﹔隨后,26歲的張仁吉因勞成疾,摔下了山崖﹔1965年,24歲的張仁智沒能看到大溝的修建完成,將生命定格在了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年紀。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高體寬、劉顯忠、張成明、張仁吉、張仁智五名英雄的名字仍被刻在每一名鎮江人的心裡,這些豪氣沖天的建設者,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造就了如今鎮江群眾的生命之渠。

“修這個渠是大家拿命搞的,每一個人都付出了很多。”胡家珠老人說鎮江大溝的故事值得被大家世代流傳,誰也不能被忘記。

1966年5月,全長13公裡的鎮江大溝貫通。在崇山峻嶺之中,這條空中玉帶在絕壁上靜靜流淌,“當年通水后,大家都參加了旱田改水田的勞動,我當時也參加了。”胡家珠說,“從此,我們這裡吃米不用愁。”

“天渠”引活水,荒土變良田。隨著鎮江大溝的修建完成,鎮江社區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局面,生產生活也有了充足的保障。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來之不易的水,在生機鄉黨委和政府的組織下,鎮江人民大搞農田建設,短短幾年,便新造了上千畝水稻田,使水稻種植面積在原來的基礎上翻了一倍從此,鎮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米糧倉。有了充足的糧食,人們還在不能造田的土地上栽上果木,全村2700余畝耕地、1500余畝農田都在鎮江大溝的灌溉之下煥發生機,受益群眾達3000余人。如今,鎮江村家家戶戶豐衣足食,房前屋后瓜果飄香。

涓涓清流潤蒼生,改天換地的修渠隊員們,為鄉親們留下了一個生機盎然、富足的鎮江,盡管當初參與修建溝渠的隊員現在隻剩下了十幾名,但不息的清流,偉岸的大山,永記那一段豪邁歲月!(文/圖 陳曦)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