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

黨組織建在產業端 拓寬群眾致富路

2020年08月28日08:19  來源:貴州日報
 

本報訊 ( 楊承鴻 記者 李卓檬)雷山縣通過把黨組織延伸至產業末端,帶動群眾抱團發展,使全縣154個村集體經濟均達5萬元以上,其中積累達百萬元以上的有22個,逐步實現農村產業壯,農戶腰包鼓。

8月25日一早,雷山縣郎德鎮也改村熱鬧起來。10余名村民拎著竹筐急匆匆趕到合作社種植基地。“今天又要運1000多斤西紅柿到凱裡銀田批發市場,不趕早怕來不及。”村民楊亞九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水樂呵呵地說。

楊亞九是個種田的“老把式”,種了一輩子的田,卻一直頂著貧困戶的“帽子”。“過去,主要種植玉米和水稻,一年下來的收成還不夠一家人糊口,平時還得到周邊干點臨活補貼家用。”楊亞九說。

也改村地處偏遠山區,全村11個村民小組179戶75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56戶231人。

為了帶動村民們脫貧增收,也改村多年來一直不斷探索,先后發展了蔬菜、葡萄、梨子等種植產業,但因缺少資金、技術、管理,難以成規模化持續發展。

多次不成功的嘗試,讓一些村民打了退堂鼓。村黨支部書記文輝說:“雖然村民們沒有信心,但我們不能放棄。”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文輝找到其他村干和33名黨員,以及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一起研究制定方案,並組團到周邊縣(市)學習。

帶著學來的經驗和悟出的道理,也改村成立了雷山縣郎德鎮興農專業合作社,將黨組織延伸至產業末端,由村干、黨員和致富帶頭人一起帶頭發展產業,用“看得見”的成效贏得群眾認可。

“合作社成立以后,我們鼓勵村民們加入,把原來一些零散的產業‘打包’發展。”文輝道出了關鍵一步。

同時,考慮到種植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和管理問題,村合作社黨支部還聘請農業技術員蹲點指導,交流種植經驗,傳授管理技術,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

如今,也改村已建17個大棚,形成種植基地,並積極與龍頭企業和大型農超、農貿市場進行產銷對接,簽訂銷售合同,做到以銷定產。

隨著村裡的產業越做越紅火,村民們的日子也蒸蒸日上。

“我在基地干活,不僅能從技術員身上學到種植管理技術,每個月還能掙2700元。這生活過得越來越舒坦。”楊亞九說。

近年來,雷山縣通過黨支部與合作社班子互動,帶動群眾抱團發展,盤活農村集體資源,大力發展茶、藥、菜(菌)、果、生態畜禽等特色產業。

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群眾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雷山縣帶領群眾從“盲干”到“巧干”,逐步實現農村產業壯,農戶腰包鼓的目標。

“今年底基地預計可有20萬元至30萬元的純利潤,將按照3:7的比例分紅給村合作社和貧困戶。”文輝信心滿滿地說,今年秋收之后,也改村計劃再流轉土地20畝,讓村集體經濟再翻一番。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