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的高校路徑

2020年08月26日09:00  來源:貴州日報
 

■段忠賢

充分發揮高校在科技扶貧中的先鋒作用,既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更是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責所在。近年來,貴州大學始終圍繞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部署要求,緊密結合學科特色和專業人才優勢,以“組團式幫扶”為抓手,通過“點、線、面”服務,逐漸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高校特色的科技扶貧實踐路徑。

創新幫扶模式,突出“三個注重”。找准“需求點”,注重精准對接。貴州大學積極組織專家團隊開展深度調研,全面了解和掌握貴州省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和產業扶貧的科技需求,組建產業幫扶團隊,全面對接貴州省“9+3”縣區和重點農業產業縣的科技扶貧工作。拉緊“隊伍線”,注重實干擔當。一方面,學校確定了各產業幫扶團隊的目標任務和幫扶舉措,包括量化考核指標和具體的預期效果。另一方面,學校領導多次帶隊深入田間地頭現場督查產業團隊幫扶活動,及時了解和幫助解決產業團隊在幫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拓寬“覆蓋面”,注重示范效應。在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關鍵期,貴州大學採取“線上+線下”技術服務模式,助力抗疫情促農業生產服務。同時,依托十二個產業幫扶團隊,結合“博士村長”計劃,在全校師生中開展“春耕幫扶行動”。在幫扶過程中,產業團隊尤為重視示范基地建設和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推廣,突出支撐帶動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群眾脫貧的示范性,注重形成高校科技扶貧示范效應。

強化幫扶成效,力求“四個帶動”。帶動農民增收。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貴州大學以十二個產業團隊為重點的幫扶行動,覆蓋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和20個極貧鄉鎮,培訓輔導8.7萬余人次農民與技術人員。茶葉團隊以植物保護世界一流學科為契機,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幫扶范圍覆蓋22個重點產茶縣,先后帶動10余萬茶農脫貧增收。帶動產業發展。產業幫扶團隊始終瞄准農業產業化做文章,讓貴州越來越多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精品水果產業團隊幫扶赫章縣核桃種植面積由2006年的14萬畝增加至2019年的163萬畝,年產值由3億元增加至15億元,推動赫章縣建成全國核桃第一大縣、國家核桃標准化示范基地。蔬菜產業團隊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的威寧自治縣建成蔬菜綠色優質高效技術核心示范基地3000畝,輻射帶動萬畝蔬菜種植基地。帶動人才培養。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貴州大學涌現出一大批奮戰在一線的先進典型。圍著農民轉、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賺的“院士”團隊﹔赫章縣的“潘核桃”團隊﹔修文縣的“龍獼猴”團隊﹔被老百姓稱之為“蔬菜女神”的“張蔬菜”團隊。此外,學校組織實施的扎根基層開展幫扶活動的“博士村長”計劃,讓廣大學生在實踐中增長了見識、培養了能力、得到了鍛煉。帶動成果轉化。貴州大學充分發揮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移轉化。生態漁業團隊將稻田生態工程建設和稻蛙復合種養技術引入到水稻種植基地,在播州區、石阡縣等地進行示范與應用推廣,使稻田綜合產值達17388元/畝,成為貴州省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脫貧攻堅的主推技術。牛羊產業團隊積極牽頭制定《黔北麻羊繁育技術規程》地方標准,編制《貴州肉羊生態養殖技術手冊》,探索出了種養一體化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發展模式。

深化幫扶經驗,立足“五個堅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始終把農民增收致富扛在肩上。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產業幫扶團隊工作的基本要求,將最新的農業技術帶到農民身邊,幫助農民成為有技術、有智慧、有能力、懂市場的新型農民﹔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通過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平台建設、要素對接、教學培訓等一系列行動,將人才鏈和知識鏈轉化為扶貧產業鏈,為縱深推進貴州農村產業革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智力支撐﹔堅持以成果轉化為抓手,積極將涉農學科和專業人才優勢轉化為服務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優勢,真正實現技術服務到村到戶到人到產業﹔堅持以示范引領為要求,統籌推進十二個產業團隊和“一院一品”行動計劃,狠抓農業科技“示范園”、助農增收“樣板田”建設,打造出了一大批綠色防控示范基地、校地合作示范基地、校農結合示范基地等﹔堅持以機制創新為突破,探索出了科技扶貧、教育扶貧和校農結合“三套組合拳”協同幫扶機制。尤其是通過組團式幫扶、點線面服務,全面融入服務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真正找准了科技扶貧的發力點。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貴州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高端智庫)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