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后山聯盟天渠(紅旗渠)奠基人—陸久明

2020年08月26日16:17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紅旗渠半山崖中開辟的通道。曾加錄 攝
紅旗渠半山崖中開辟的通道。曾加錄 攝

聯盟天渠,原名聯盟大溝。因修建時地處原金沙縣沙土區后山公社聯盟大隊境內,又稱聯盟大溝。其工程堪與河南省林縣的聯盟天渠媲美,故被譽稱為后山聯盟天渠。2015年,國家出資將尖岩懸岩段渠道邊緣修建了欄杆棧道,聯盟天渠棧道也成了亞洲山地競速挑戰賽的賽道(2014年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精品賽道)。凡是到過該渠道的人,無不贊嘆該工程的“巨”、“奇”、“險”。巨:該工程打通五座峭壁懸崖,工程量浩大。奇:該工程完全靠人工開鑿而創造的人間奇跡。險:該工程從筆陡的峭壁懸崖近百米高的半腰打通,可見施工時操作人員的險境。如今,水渠除了解決受益地段的灌溉和人畜飲水外,其懸岩部分也成為游客觀光之地。但聯盟天渠的修建背后卻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動人故事。今介紹一人,可從一斑中窺見全程。

陸久明,金沙后山人,中共黨員。1925年12月出生於后山岩腳寨。1951年參加土地改革工作,1954至1957年先后擔任農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后山人民公社建立后,擔任后山公社聯盟大隊黨支部書記。

過去,人們曾經用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來描述了岩腳寨的險惡環境:“岩腳寨,坡連坡,出門就爬坡,家中沒得半缸水,眼望河水喊口渴”。陸久明同志在擔任大隊支書時,正值壯年。他一邊組織全大隊的農業生產,一邊思考怎樣改變這個地方缺水而靠天吃飯的環境,思考著怎樣去實現岩腳寨人想把喇杵河水引來的夢想。為此,他多次親臨喇杵河實地勘察。通過深思熟慮后,擬定了兩個引水方案。其一,在喇杵河上游響水溝筑堤壩提高水位,開渠經合心大隊的仰天窩過香溝,再從尖岩丫口進岩腳寨。其二,從喇杵河橋邊筑堤壩,攔截金鐘山腳溪流,開渠經合心王家寨到新陽大隊墾池生產隊的背后坡,再從尖岩豐岩攔腰穿過到岩腳寨。1958年底,陸支書把這兩套方案提交支部大會和大隊干部醞釀。可惜,還未得出討論結果,恰遇國家遭逢三年自然災害,這兩套方案都擱淺了。

1962年農村集體經濟體制實行“四固定”,岩腳寨劃編為聯盟大隊,下轄學堂、和平、平義、大坡四個生產隊。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大隊監督。各生產隊的集體生產走向正軌。同時,各生產隊必須有自己的集體生產提留。經過三年,到1965年,全大隊各生產隊的生產提留相對充裕。這時,陸久明支書重新把修渠方案提交大隊會議討論,意見未得統一。認為第一套方案工程量實在浩大,響水溝筑壩攔水,水量太小﹔第二套方案優異水源充裕,但工程量更大,需打通五座懸岩,工程巨大危險,施工困難。就在這年,《聯盟天渠》這部電影來到后山的各大隊放影。這部影片給久明支書送來了及時雨,同時給全大隊社員群眾送來了精神食糧。陸久明支書借此機會對全大隊社員作了動員。把大隊要修渠的方案向全大隊宣講,並說“林縣人是人,我們也是人,我們都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林縣人民能干成的事情,我們就不能干成嗎”?“我們也一定能干成!”群眾紛紛響應。

打通懸岩,修成渠道,把喇杵河水引到岩腳的決議形成后,久明支書將這一決議上報后山公社黨委,得到黨委書記羅祖武同志的極力贊同,又將這一工程項目上報金沙縣委,縣政府,縣委,縣政府指派縣農水局組織技術人員到聯盟大隊實地勘測,採用了久明支書所擬的第二套預案。通過進行測量計算,打樁定線。落實了這項工程的施工方案。

方案落實后,陸支書組織召開了全大隊大小隊干部會十多次,組建了指揮組織機構,確定了指揮、保管、採購、技術指導各類人員,定立了水渠受益的各生產隊資金籌集及務工人員勞動報酬的公分標准。走遍了全大隊每一戶人家,精選出上岩施工的技術工人十二人,組成常年打岩施工隊。又請后山公社黨委協調解決了與合心、新陽在修渠筑壩佔地上的糾紛,做足了修渠開工的所有准備工作,工程於1966年6月18日放炮破土動工。

經過三年艱苦奮斗,到1971年春,全長4870米的毛坯溝基本渠成形,五座懸崖中,打通了白楊溝及墾池四座,隻剩尖岩大岩中部尚有十余米未打通。三年工程施工中未發生任何工傷事故。后來,由於多方原因,陸久明支書被迫離開領導崗位。再加工程領導小組指揮不當,致使“常修隊”工人在放炮打岩時三人重傷,從而導致打岩工程停工。

1971年后,雖然因種種原因制約,使該工程幾度停工,但陸久明支書確在修渠中耗盡了心血。待到水渠竣工通水時,他已是垂暮之年。竣工開閘放水之時,當地群眾盡皆歡騰雀躍。久明支書看著眼前景象,頓時老淚縱橫。

聯盟天渠是后山水利史上的經典工程,是經過當時的全鄉勞動人民艱苦的修建而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它也成為后山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蘊含著黨的領導、群眾路線、干部作風等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內涵,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凝聚力﹔體現了后山人立足本地條件,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天斗地和百折不撓的艱苦創業精神。

實地觀看了聯盟天渠,仿佛就把人們帶回了那段艱苦的歲月。它雖然是20 世紀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和奉獻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它將激勵我們在當前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中更加盡職盡責,在政治上更加嚴以律己,在思想上更加加強修養,在行動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踐行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駱廷澤 曾加錄)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