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七星關:養蠶促發展 生態經濟雙豐收

2020年08月05日15:1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蠶寶寶。劉國艷 攝
蠶寶寶。劉國艷 攝

盛夏時節,烏蒙大地上一片翠綠。走進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撒拉溪鎮沙樂村普勝蠶桑種養農民專業合作,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翠綠的桑樹,雖不高大,葉片卻寬大厚實。而在彩鋼瓦下蠶房裡,十幾個工人正忙著打掃衛生、消毒、喂食蠶寶寶。

工作人員隨手抓起一大把桑葉均勻地拋撒到蠶床上,隨即傳來一陣“沙沙”聲,不一會兒,大片的桑葉就隻剩點點筋絡。

據悉,為響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真正實現農民穩定增收脫貧致富,2018年初,在七星關區農牧局、盛豐公司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下,沙樂村以“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流轉土地1200余畝發展蠶桑種植,並在當年試養150張蠶種,取得了成功。

“今年的蠶特別大,蠶繭質量特別好,一個當以前的兩個大。”沙樂村村主任李本軍看著長勢良好的蠶寶寶,臉上笑意難掩。李本軍介紹,該合作社除了在本村種植桑樹外,還在鄰近的楊柳村種植桑葉600畝,同時不斷擴大蠶桑養殖。

“一畝桑葉一年能養4張蠶,1張蠶種有蠶虫2.5萬至3萬條,至少可以產蠶繭35公斤,按照畢節匯江蠶桑公司最低保底收購價每公斤40元計算,1畝桑園一季的毛收入就有1400元,一年就有5600元的毛收入。”李本軍細細算了一筆,養蠶周期短見效快。

今年,七星關區農牧局、盛豐公司正式將這兩片桑園移交給當地政府,當地政府又將其移交給沙樂村和楊柳村。現在,這些桑園統一由沙樂村村社一體合作社——普勝合作社經營,覆蓋當地農戶1600余戶7000多人。

李本軍喜滋滋地介紹,今年第一季養蠶就獲得了蠶繭3500公斤,有的蠶繭又大又白。除了部分銷售往省外,其余都用來試驗做蠶絲被。而后的每一季都會由畢節匯江公司保底收購,對於銷路李本軍完全不愁。

“就目前形勢看,群眾積極性較高,規模擴大后勞務費自然就要增加。”李本軍說,目前,光養蠶、採摘桑葉就發放勞務費40多萬元,讓周圍群眾真正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光在基地喂喂蠶,消毒等每月固定工資就有2500元。”沙樂村石板組的路紹先是當地的貧困戶,她的任務主要是喂食桑葉和為蠶房消毒,包吃包住,每個月的工資2500元。

路紹先介紹,和她一起在蠶房上班的有40多人,除了喂蠶和消毒人員的工資是2500元以外,技術人員的工資有4500元。採摘桑葉期用工量達100多人,每斤桑葉按0.3元計算,少說臨工每天也就七八十元的收入。很多小孩周末也會跟著大人到桑園採摘桑葉賺些零花錢。

但是,讓李本軍苦惱的是,由於資金短缺,無法擴大養殖規模,現在的蠶房隻能滿足五分之一的桑園飼養量。因此,村委會下一步准備把蠶種無償發放給農戶養殖,並對其提供技術支持和保底收購,盡可能利用好桑園。“你不要小看,我們這片桑園如果充分利用起來,一年至少有1000多萬元的產值。”李本軍說。

“如果真的可以領回家養,我第一個領。”對於分散給農戶養殖一事,沙樂村村民石忠才很是贊同。

2018年村子裡試養第一批蠶虫時就是租用石忠才家的房子,從蠶虫進了她家屋裡,她便是第一個到合作社務工的人,兩年多以來,她早已學會了養殖技術。

“跟人打工是死工資,自己做,做多得多。”石忠才說,經過三年的親身實踐,發現養蠶是最能被群眾接受、最適合發展壯大的農業產業。她對合作社下一步發放蠶種給大家養殖的打算非常支持,並打算自己先領回幾張蠶種養殖,做好示范帶動。

同時,石忠才說,他也樂意免費為有這種打算的鄉親們提供技術指導,同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走進蠶房,在2000多平方米的彩鋼瓦蠶房裡,每一間蠶房都標著序號。有的蠶房裡在養蠶,有的蠶房裡的蠶在結繭。蠶房面,則是一片片枝繁葉茂的桑園,在微風的搖曳下散發著一縷縷清香。

“這些桑園隻要管護得好,至少可以管30年。”李本軍介紹,畢節的氣候很適合蠶虫的生長。加上近年來農村房屋的大力改善,養蠶更具備養蠶的基礎條件。因此,現在示范帶動成功后,下一步發動群眾一起養殖就很容易鋪開了。

看著慢慢蠕動的蠶虫,綠油油的桑葉,李本軍打算進一步學習養殖技術和深加工技術,他說,賣蠶繭雖然價格不錯,但比起深加工還是“吃虧”了很多,深加工不僅大大提高收入,同時也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讓更多群眾參與其中,共同致富。(劉國艷)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