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扶貧車間讓新市民夢想起航

2020年07月10日08:56  來源:貴州日報
 

“先打三個短針,然后減針,又打三個短針,繼續減針,一共七次循環往復,收口就會很漂亮……”

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安置社區扶貧車間內,27歲的張碧芬耐心地教身旁大姐毛織飾品的手工制作技巧,不大的房間裡,十幾名女工圍桌而坐,緊張地趕制著客戶訂單。

近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記者團走進貴州省單體安置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安置社區,了解搬出大山后的村民如何實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轉變。

巾幗扶貧車間、勵志扶貧車間、就業扶貧車間……在柏楊林街道上,一排排寫著“扶貧車間”的門面,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走近一看,一間門面內20多名工人戴著口罩,整齊地坐在各自工位前,正熱火朝天地趕制一批訂單。工人王敏正忙著加工耳機數據線,車間採取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她干得很有勁。

“很高興可以在這裡上班,憑自己的雙手勞動,能多掙一份錢,而且還能照顧家,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王敏坐在工位上,戴著口罩難掩欣喜之情。

就業有門路,創業也有出路。七星關區燕子口鎮龍洞村龍洞組村民孔維懷就在家鄉實踐著自己的創業夢想。

因為農村老家田地坡度大,傳統農業種植效益低,一年到頭也賺不到幾個錢,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多年前,孔維懷選擇到江蘇的電子元件廠打工學技術。后來,掌握些經驗后的孔維懷回到畢節市兩次創業但都沒有成功,因為懷揣創業夢想,搬進柏楊林新家后的孔維懷開始尋找新的創業機會。

在柏楊林街道,他得到了許多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加上多年的創業經驗,孔維懷信心倍增,從江蘇引進了電子元件加工的訂單,辦起了現在的扶貧車間。因為質量過硬,產品不愁銷路,公司逐漸步入正軌。

現在,孔維懷在柏楊林街道經營著一家電子公司,“低保不能吃一輩子,最終得靠自己努力。街道給了我這麼多關心和幫助,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不僅自己致富,更要帶動鄉鄰一塊發展。”孔維懷笑著說。

張碧芬、王敏、孔維懷是柏楊林街道搬遷群眾創業就業的典型代表,離開大山后,越來越多像他們一樣的村民變成了新市民,他們從思想意識、就業能力到生活生產方式上都有了轉變。

“我們的扶貧車間主要從事服裝加工、藤藝制作、手工產品制作等,技術含量不高,大部分群眾稍加學習就可以上崗,很大程度解決了居民就近就業難題。”柏楊林街道黨工委書記付立武說。

現在,扶貧車間主要採取集中就業與分散就業相結合的模式,通過拓展居家就業方式,搬遷群眾可以將產品領回家加工,不僅解決了部分貧困群眾無法外出務工的問題,更能帶動周邊的群眾就地就業,促進搬遷群眾增收,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切實保障了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雅萌 龐博)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