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蔣家寨:

“五聯五化建五家”打造社區治理新格局

2020年07月08日15:0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志願者法制宣傳
志願者法制宣傳

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是貴陽市最大的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於2017 年啟動建設,項目總投資6.5億元,佔地114.8畝,共安置1200戶5023人。由於人員結構復雜、綜合素質不高、勞動力和就業能力較弱等原因,社會治理問題是蔣家寨社區面臨的一大難題。為幫助搬遷群眾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把蔣家寨社區建設成和諧文明的幸福新家園,開陽縣以“五個體系”建設和“共筑行動”為抓手,以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改革為契機,以建設“三感”社區為目標,強化黨建引領,採取“五聯五化建五家”措施,推動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蔣家寨社區治理新格局。

組織聯建,黨建區域化,建設黨群之家。搭建“街道黨工委—臨時黨委—樓棟臨時黨支部和集中辦公人員黨支部—單元臨時黨小組”的組織構架,成立1個縣級臨時黨委統籌協調安置點工作,並以樓棟為基本單元,將結對幫扶的黨員干部、預備黨員、發展對象及入黨積極分子編入24個臨時黨支部、100個臨時黨小組,利用縣直機關資源優勢,開展以“支部攜手共建·結對連心脫貧”為主要內容的結對幫扶活動。選優配強蔣家寨社區黨支部、居委會班子,推行縣直機關黨支部與蔣家寨社區黨支部聯建,健全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機制,重點圍繞基層組織建設、完善服務功能、開展志願服務、推動產業發展等開展幫聯工作,共同為社區黨建、居民生產生活出謀劃策。把組織聯建作為鍛煉干部、加強優秀青年人才培養的重要平台,從各鄉鎮抽調16名熟悉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群眾工作能力過硬的黨員干部到蔣家寨集中辦公,在實戰中提升綜合能力。同時,包保干部到安置點開展一次大掃除、幫做一餐“暖心飯”、幫撥一次親情視頻電話、陪說一次知心話、解決一個生活問題、陪看一場電影、開展一次安全大檢查“七個一”活動,真正讓組織聯建成為密切黨群關系的硬招,確保黨建有引領、工作有組織、居民有方向。

治理聯抓,管理精細化,建設平安之家。按照“一核引領、多元共治”思路,統籌推進黨群一體建設,構建街道黨工委主導、部門主抓、社會參與、居民共治的“同心黨建·安居家園”社區治理模式,探索“黨支部+樓棟長+物業公司+智慧社區”的管理模式,將社區居委會、警務室、物業、包保干部等力量納入統一管理,構建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級議事協商制度,常態化開展問題大排查、群眾大走訪、矛盾大化解和民事大聯解等行動,開展居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婦女議事等各類協商活動,形成“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民事共調、難事共解”的多層次協商格局,匯聚各方力量有序參與社區治理。探索“智慧社區”模式,實行管理“數字化”,依托“互聯網+治理”大數據技術,運用大數據“智慧”,把搬遷群眾的基本情況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大數據平台”,通過對安置點搬遷群眾數據的收集、挖掘、分析和共享,掌握安置點治理的前沿動態,建立“用數據分析、用數據決策、用數據運用”管理機制,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門聯動、綜合研判、科學決策、跟蹤督辦、應急管理於一體的安置點智能化體系,不斷拓展安置點治理創新的空間和格局,確保搬遷群眾后續扶持信息精准、幫扶精准、管理精准、服務精准。截止目前,通過大排查、接訪等工作機制排查問題152個,並全部化解。

文化聯興,新風常態化,建設文明之家。以“培育新市民、融入新生活”為目標,整合部門資源,開展“精准扶貧感黨恩,唱響周末大舞台”、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萬家活動等活動15場次,大力挖掘小區先進典型3個,在活動中與居民群眾分享先進典型人物和事跡,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領群眾“跟黨走、聽黨話、感黨恩”,促進搬遷群眾自力更生、和諧團結。組建安置點龍花燈、竹竿舞、山歌隊等3支隊伍,引導群眾形成崇尚科學、文明、節儉、誠信的良好風尚,打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市民·追夢橋”工程“文化共同體”。開設“勵志超市”“工會愛心超市”,設立愛黨愛國不忘恩、遵紀守法不違規、勤勞增收不懶惰、掌握技術能致富、敬老愛幼盡責任、鄰裡和睦樂助人、勤儉節約不鋪張、樓棟整潔戶干淨、不賭不毒講文明、公益事業能參與等2個積分項目,鼓勵安置點群眾通過參加集體志願服務、參與小區建設、弘揚新市民風尚來獲得積分,充分調動群眾“靠行動獲積分、用文明換商品”的積極性,有力撬動安置點文明建設,營造文明和諧的良好氛圍。

就業聯促,渠道多樣化,建設幸福之家。建立搬遷群眾“一卡一庫一台張”,常態化開展搬遷群眾就業需求及培訓意願摸底調查,通過多渠道解決就業,已實現一戶至少一人以上就業。2020年聯合縣人社局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專場招聘會4場,針對搬遷群眾產業技能、生活實際等因素設立專項崗位,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共提供3700個崗位,達成就業意向350余人。充分發揮蔣家寨安置點標准化廠房扶貧車間作用,挂牌“開陽縣蔣家寨春暉扶貧車間”、安置點巾幗創業示范點,現已入駐4家企業,全部投產后預計解決300人就業,為社區青年貧困勞動力及婦女就業搭建良好平台。積極探索“跳蚤市場”“愛心小超市”“婦女創業之家”“微電商”等自主創業運營模式,積極鼓勵安置點群眾自主創業就業,培育自主創業16戶,快遞個體2戶,便利店經營5戶,理發個體2戶,小餐館1戶,農貿市場個體經營11戶。同時,把蔣家寨社區農貿市場、臨時攤點、生態停車場、地下停車場、紅白喜事場所納入統一規劃,大力發展“社區經濟”。實施安置點微田園“菜籃子”“菌園子”等模式,按照每戶50平方米的標准,將安置點周邊土地協調按20元/年租賃給搬遷群眾耕種,認領群眾達470戶,由搬遷群眾自己經營管理,發展“微田園”經濟,既可以自家吃,又可以到市場上銷售,不但增加了群眾收入,還激發了內生動力。鼓勵搬遷戶以“生態、綠色”為特色,積極探索“微田園”鄉村旅游,引導群眾發展農家樂,發展壯大“微經濟”,不斷豐富“微田園”內涵。

服務聯優,資源集優化,建設溫暖之家。按照“服務陣地靠前、服務功能親民、服務水平高效”的原則,建成警務室、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文體活動中心、黨員活動中心、群團工作室、平價超市、老幼日間照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九個一”服務工程,規劃建設紅白喜事場地、農貿市場、停車場,開通至蔣家寨社區公交路線,並新建幼兒園和小學,不斷提升蔣家寨社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依托青年之家、群團之家、益童樂園,開設“四點半課堂”、“希望工程·愛心陪伴”,同時對安置點留守學生進行常態化學業輔導,廣泛開展少年兒童紅色文化、手工藝、美術、書法、音樂、棋藝等興趣愛好活動。建成“親情聊吧”,搭建留守兒童與父母溫馨溝通小平台。組建安置點“新市民·追夢橋”職工、青年、婦女志願者隊伍3支,吸納社區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社會工作者、警務人員、技能婦女、居委會干部職工、黨員先鋒志願服務隊及其他志願者158名參與,提升居民服務水平。建成新市民“追夢”書屋1個,積極開展“新市民·追夢橋”巾幗志願服務之“快樂星期六”活動,為搬遷困難兒童提供課外興趣活動班等。目前,已開展志願活動9次,“快樂星期六”課堂2次,讀書活動2次。(文/圖 開陽縣委組織部)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