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居順在熬藥。李蕾 攝 |
題記:面對重重困難和打擊,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平凡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曾居順不拋棄、不放棄,用真心待人,用真情感人。33年他用無微不至的照顧,詮釋著“丈夫”二字的內涵﹔33年他用不離不棄的守候,譜寫“父愛”的贊歌。這個65歲的男人,用責任與使命鑄造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用堅持與執著書寫了人間最美的真情。
居家和順,是人們樂享的一種溫情的幸福。可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幸福,對大方縣鼎新鄉長豐村山背后組村民曾居順來說,卻是一種奢望。妻子兒子皆為先天性智障者,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皆靠曾居順服侍。65歲,對很多人來說,正是安度晚年的時候。可對曾居順來說,他依然是家裡的頂梁柱,33年來,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身心煎熬,用堅強挺直了脊梁,用執著與堅守,精心照料妻兒,把那份夫妻情義和偉大父愛,演繹得淋漓盡致。
不離不棄 盡夫之責
步入曾居順家中,在暗紅燈光的映射下,透過氤氳的霧氣,曾居順正一匙一匙地給妻子喂藥。聽到筆者問候聲,曾居順回過頭,印入筆者眼前的他,滿臉倦容,憔悴不堪,長期的身心勞作,65歲的曾居順看上去略顯佝僂。“每天要花幾個小時服侍妻子,還要抽出時間種庄稼,做環衛工作,腰杆不彎才怪!”曾居順苦笑道。
1987年,經人介紹,曾居順與現在的妻子組建家庭,妻子是個傻子,沒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常常大小便失禁,每天胡言亂語……娘家人嫌她丟人,從不上門來往。曾居順絲毫沒嫌棄妻子,相反,把妻子當作一個寶來珍惜。耐心教妻與人溝通,妻子聽不進去,他就每天抽空一遍又一遍地教。隻要妻子身上一臟,他就給她洗澡換衣服。不厭其煩地教妻子吃飯、穿衣服,到處尋找偏方為妻治療腦病……
雪上加霜 子患母疾
1989年3月11日,是曾居順最幸福的一天,他的兒子出世了,兒子的降臨,讓這個雖然有些清貧的小家沐浴在幸福中。但隨著兒子慢慢長大,曾居順發現兒子有點不對,經常愛傻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也達不到應有的水平。曾居順把兒子帶到醫院檢查,經查診,確診為智力障礙。那段時間,曾居順感覺天塌下來了,本來寄望兒子長大成人后,能與他共同承載家庭的重擔,現卻為他多增加了一個負擔。
最傷腦筋的,兒子喜歡四處游蕩,但找不到回家的路。有多少次,曾居順清掃衛生或者忙完農活回來,發現兒子不見了,好不容易才找到,過不了幾天,又不見他蹤影了。為了防范上類事情發生,曾居順出門干活時,都把兒子帶在身邊。
盡心竭力 侍妻愛子
屋漏偏逢連夜雨,孩子兩歲時,曾居順因長期到深山叢林為妻子尋找緩解腦力智障症狀的中草藥,觸摸到毒草毒虫,患上毒性皮疹導致腳浮腫,走路十分不便。生活的苦難並沒有打垮曾居順,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曾居順還租了3畝土地,拖著蹣跚的步伐,栽種玉米、馬鈴薯,竭盡所能,為妻子和兒子撐起一個家。
曾居順的早晨比別人來的更早一些,每天清晨6點,他便准時起床,為妻子和兒子做好早飯並照管她們吃好后,便開始工作——清掃道路。這份每月隻有800元補貼的工作,是異地扶貧搬遷之后,當地給他安排的公益性崗位。考慮到他家的實際困難,該鄉還把曾居順一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予以幫扶,每月可享受885元的低保收入。
在政策惠顧及曾居順的奮斗下,日子逐漸好了起來。曾居順最大的心願就是自己的妻兒能夠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那怕這是一種奢望,他也去努力嘗試。積極向老中醫學習偏方,不厭其煩地用中藥治療妻子與兒子,雖然沒有明顯的效果,但曾居順卻持之以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像個陀螺似的轉個不停,用孱弱的身軀撐起了一個瀕臨崩潰的家。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這個家的3個人,不但一個都不能少,而且都要活得好。
當問到智障妻兒是否成為他的拖累時,曾居順毫不猶豫地說:“這有什麼拖累呢?不管怎麼樣,我不可能不管她們,自己苦點累點沒關系,隻要她母子倆吃得好、過得好,照顧他們一輩子我也不后悔。”那發自肺腑的言語,正是他長達33年的愛與責任。(李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