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巨變換新顏

——來自平壩區8個深度貧困村的一線採訪報告

2020年06月12日08:3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平壩齊伯鎮溫泉村。王明領 攝
平壩齊伯鎮溫泉村。王明領 攝

初夏的平壩,山連山,水連水,滿眼新綠,山水並秀。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行走平壩,一派忙碌景象。

“沖刺90天 打贏殲滅戰”,這是號角,也是軍令。面對貧困面廣、基礎條件差、制約條件多的貧困村,如何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讓群眾從脫貧到致富的轉變?平壩區融媒體中心組織力量深入該區8個深度貧困村蹲點採訪,記錄干部群眾合力攻堅,筑夢小康的生動實踐。

補短板強弱項  齊心協力夯基礎

縱橫交錯的通組路、聯戶路,一棟棟漂亮的小樓、整潔的庭院、干淨的自來水,在樂平鎮下院村,昔日泥巴路、茅草房已經蕩然無存,給人的印象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從村裡到鎮上需要40分鐘,現在10多分鐘,方便多了”下院村村民們說,除了連通村外的大道,一條條機耕道也延伸到田間地頭,成為時下農忙的主動脈。

在齊伯鎮新寨村許多家裡都安裝了兩個水龍頭,一擰開,嘩嘩的自來水奔涌而出。老支書路元榮告訴筆者,除了村民自己從山上引來的自流水,加上村裡的自來水,村民現在用水都是“雙保險”。

“硬化產業路1.4公裡、通組路6.28公裡、機耕道4.77公裡,農貿市場建成投入使用,幼兒園今年9月也將建成使用......”在齊伯鎮關口村第一書記李俊如數家珍,他見証了關口村的一點一滴變化,他既是見証者也是參與者。

“行路難、吃水難、住房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這是當時擺在深度貧困村面前的幾大“攔路虎”。

“群眾盼的就是干部干的。”一場與貧困決戰的大幕拉開,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擔起“主攻隊長”,駐村工作隊是“尖刀連”,同時間賽跑、與貧困較量。

“帶著群眾干,同群眾一起干。”在脫貧攻堅最硬的戰場上,戰鼓雷響,號角聲聲。

資源向深度貧困村傾斜、人員向深度貧困村集結。平壩區委、區政府把最好資源、最強的干部派到深度貧困村,集中優勢兵力向最難啃的“硬骨頭”發起“總攻”。

一茬接一茬干,一棒接一棒跑。在脫貧攻擊的最前沿,這是最生動局面,也是脫貧攻堅的“主心骨”。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2018年平壩區8個深度貧困村如期脫貧,一份份成績單的背后的,是黨員干部群眾凝心聚力、苦干實干的真實寫照。

數據顯示。脫貧攻堅以來,8個深度貧困村村村實施人飲提升工程,完成通組路硬化40多公裡,硬化聯戶路、庭院3.7萬平方米,建設機耕道50多公裡。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水,但已經不再是“看到屋,走到哭”“望著水,干吞喉”了。

除了道路和飲水。目前,平壩區8個深度貧困村,村村建有達標衛生室,配有執証村醫﹔四類慢性病家庭簽約醫生100%﹔危房改造任務按時完成﹔易地扶貧搬遷戶全部搬遷入住﹔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為零。

抓產業促就業   千方百計促增收

“孩子還小,也不想出遠門打工,在合作社干可以照顧孩子,每個月收入有2000多塊。”齊伯鎮溫泉村村民徐開菊說,她在合作社的茶園裡工作已經一年多,仔細算算,收入也不比到外面打工差。

在家門口就業,這是多少村民夢寐以求的夢想。如今,這夢想正逐步成為現實。

同徐開菊一樣,桃花湖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朝選一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搬遷之前很是擔心找不到事做,還得扔下父母和孩子出門打工。沒曾想,夫妻倆參加養豬技術培訓后,成為德康公司代養生豬中的一員。

“每頭豬代養費用200多元,這一批600頭,預計今年6月底月出欄。”劉朝選高興地說,鉚足干勁,他准備再多代養一些。

“致富不用再出遠門。”這背后是大力實施產業扶貧的結果。

——打磨村以粽粑葉種植作為,由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牽頭,種植粽葉600畝,配套建設完成烘干廠房和包裝車間,利益聯結全村90戶貧困戶。

——桃花湖村以發展楊梅種植、生豬養殖、肉兔養殖為主,種植楊梅200畝,養殖生豬600頭,養殖肉兔6000隻,2019年利益聯結貧困戶分紅29400元。

——下壩村以發展折耳根種植、肉雞養雞為主,種植折耳根100多畝,養殖肉雞75000羽,2019年利益聯結貧困戶分紅34770元。

......

抓產業促就業是實現脫貧致富的根本和長遠之計。8個深度貧困村緊緊抓住產業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抓特色、上規模,大力推進產業脫貧。

在選擇產業上,平壩區8個深度貧困村立足實際,宜果則果、宜牧則牧,形成“一村一品”發展格局,舒展著“坡坡花果園,田田蔬菜園”的畫卷。

在組織方式上,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通過“反租倒包”“代養代種”,等方式滿足不同層次村民的需求,讓有能力的貧困戶通過自身發展提高收入,又確保能力不足的貧困戶有穩固的“靠山”。

在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上,按照“五統一”(統一培訓、統一標准、統一供種、統一回收、統一銷售)標准,由公司、合作社實施“一條龍”服務,確保農產品賣得出、價錢好,能夠讓貧困農戶遇到任何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都能穩定增收脫貧。

山還是那山,田還是那田,但荒山已是綠水青山,荒田已變金倉銀倉。

鼓精神拔窮根   心手相牽向未來

貧困不僅囿於山高谷深的阻隔,更受制於精神上難於逾越貧窮。

扶貧干部買來雞苗,貧困戶說沒有飼料喂不了﹔村干部送來果苗,貧困戶說沒時間去栽。

扶持一個人脫貧很容易,難在他沒有內生動力隻等國家給予﹔讓脫貧戶暫時脫貧也比較容易,難在他們如何主動發展徹底告別貧窮。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光靠扶貧干部的一腔熱血和身先士卒是不可行的,要讓貧困人口無論身心都要真正參與進來,擁有打贏這場戰役的光榮使命感。

一場場脫貧攻堅感恩巡回宣講,一次次踏破門檻的的促膝動員。各級各部門扶貧扶志“雙管”齊下,“精神扶貧”遍地開花,催生了脫貧致富的精神動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石。

“脫貧致富還要靠我們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引子渡村貧困戶朱德仁說,看了“懶漢脫貧”后,感觸很深。在村委的幫助下利用5萬元特惠貸發展生豬養殖,短短3年還清了貸款,還賺了一小筆錢,成為村裡致富能手。

下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葉先芬兩口子都有殘疾,干不了重活,也出不了遠門,以前日子過得緊巴巴,不知道苦日子何時是個頭?在村裡和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去年養了2頭豬,一頭賣了6000多元,一頭殺過年,還養了30多隻雞。”葉先芬說。

“能夠殺得起年豬的可是大戶喲,過年時30多塊錢一斤呢。”村干部開玩笑地說,除了養豬、養雞,土地流轉收入,加上低保,一家人生活幸福滿滿。

打贏脫貧攻堅戰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站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平壩區匯聚磅礡力量,全力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圍繞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制定《平壩區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鞏固提升的實施意見》將各方力量向8個深度貧困村傾斜,共投入各類資金1407.8萬元用於支持深度貧困村發展。

“弱鳥先飛”,8個深度貧困村比學趕超,跑出“加速度”。短短幾年,通過產業扶貧、村集體經濟“破零”、就業技能培訓、勞務輸出、“應保盡保”等保障政策和措施,村村有了自己的脫貧產業,家家都有穩定收入,人人享受國家扶貧政策,增收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幸福生活靠雙手創造出來的。正如貧困戶葉先芬所說:“不能光靠政府幫扶,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把日子過得更好。”

山裡鄉間,田間地頭,已是一片綠色蔥蘢,那是大山的色彩,孕育著生機與希望,迸發出一個個精神煥發的村庄。(鄒美倫 王明領)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