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銅仁市赴沿河督導組,鎮、村指揮長帶領下,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新景鎮中元村、桂花村、毛家村、瑞石村、石界村和新仲社區加快推進辣椒移栽。
領導帶頭示范,干群齊心上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田間地頭一片干勁十足、熱火朝天的農忙景象。
22個貧困村、20409貧困人口,地處大婁山脈和武陵山脈交錯地帶的沿河,是全省“9+3”挂牌督戰縣,銅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決戰之地,分秒必爭,時不我待。
聚千鈞於一擊,畢其功於一役。銅仁市堅持把“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作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問題導向,全力補齊短板,通過集聚力量“幫”、精兵布陣“戰”、動真“督”實戰,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凝心聚力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
因地制宜匯集磅礡力量
盡銳出擊實“幫”
“脫貧要看產業、高產要靠技術,思南不僅送來了紅薯種子,還派來技術專班手把手教我們怎麼種紅薯,就算以后脫貧了,有了種植技術,我就是土專家!感謝兄弟縣的傾情幫扶,脫貧摘帽我們很有信心。”沿河淇攤鎮竹園村委監督主任肖永乾說道。
銅仁市制定了《關於“9+2”幫扶沿河縣產業發展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方案》,探索由全市9個區縣和銅仁高新區、大龍開發區共同支持沿河產業發展的“9+2”幫扶協作模式,各區縣(高新區、開發區)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優勢,堅持短期見效與長遠發展相結合,聚焦沿河產業發展薄弱環節,重點實施辣椒、食用菌、紅薯、生豬和生態雞養殖等“短平快”扶貧產業。
石阡縣投入資金1000萬元援建蛋雞養殖項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捐贈1000萬元對口幫扶資金建立1億棒食用菌和2萬畝辣椒生產基地﹔鬆桃苗族自治縣投入資金1100萬元建設林下肉雞項目和標准化規模蛋雞項目......目前,“9+2”責任單位在沿河實施幫扶項目34個,累計到位資金4009萬元。
“村裡的產業發展好不好,群眾能不能脫貧致富,黨組織引領是關鍵。找對產業路子,依托產業帶動群眾增收,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這條探索之路是青杠壩村的實踐証明,也是青杠壩村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澆灌出來的產業之花。希望通過結對幫扶,大力推廣‘村社合一’‘村企一體’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幫助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黨支部書記冷朝剛在沿河天坪村幫扶座談會上表示道。
銅仁市出台了《全市先進村赴沿河縣開展“1+1”結對幫扶工作實施方案》,實行“先進村幫扶貧困村”,將2019年七一期間受省級表彰的30個先進黨組織所在村與沿河30個未出列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重點幫助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產業發展、完善組織方式和做好產銷對接。
思南縣青杠壩村冷朝剛、石阡縣大屯村周紹軍等先進基層黨組織書記分別到沿河自治縣中界鎮天坪村、中寨鎮清河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
碧江區採用“千企幫千村”的方式幫扶沿河板場鎮洋溪村發展食用菌產業。如今,在該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一個個整齊排列的食用菌大棚格外醒目,大棚內菌棒整齊擺放在菌架上等待生長。
石阡縣組織縣內務工需求比較大的恆昌緣服飾、宏信服飾等企業在沿河建設用工規模400至500人的服裝廠各1個,帶動當地貧困戶就業增收。
銅仁市各區縣組織轄區內企業從產業、就業、醫療、公益等方面與貧困村結對幫扶。
......
截至日前,沿河獲各類幫扶7.72億元,是去年到位資金總量的1.37倍。今年以來,實施財政扶貧資金項目238個,產業類項目183個,生活條件改善項目30個,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5個,產業發展類項目1個,基礎設施類項目4個。
眾志成城下足“繡花”功夫
精兵布陣實“戰”
陳明,現挂職沿河思渠鎮黨委第一書記,幾個月前他還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黨委書記。
2019年貴州宣布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摘帽退出,原本以為可以鬆口氣的陳明接到調令,即赴沿河思渠鎮挂任黨委第一書記。
和陳明情況相似的還有從銅仁其他出列區縣選派的12名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剛從火線下來又上火線的他們,又帶著經驗帶著方法加入到沿河貧困鄉鎮脫貧攻堅戰場上。
在沿河各村駐村工作隊的基礎上,銅仁市從市直62家單位選派200名干部充實到沿河22個鄉鎮(街道)開展駐村工作,充實駐村幫扶力量。
“曾書記,你看我們家這面牆需要粉刷一下不?”沿河中界鎮天坪村村民張金周見到村駐村第一書記曾好,連忙詢問自家的環境衛生哪裡還需要打掃。
張周金家過去閑置不用的牛圈一直影響著他一家的生活環境,想拆掉,心有余而力不足,每逢刮風下雨,舊牛圈房就吱吱作響,總讓他擔心會砸傷路人,這次在駐村干部的幫忙下,舊牛圈改造成了獨立的衛生間,過路再也不會聞著圈房飄出來的腥臭了。
自沿河啟動脫貧攻堅“百日攻堅”以來,無數的駐村干部不分晝夜和周末,奮戰在扶貧第一線,各鄉鎮駐村干部使出渾身解數,主動化身為“技術工”“泥水工”“撿瓦匠”“手藝人”……各顯招數、各展才華,親自干、帶頭干、幫著干、引著干,用心用情用力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銅仁市還從市直“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就業扶貧部門和各區縣抽調專業技術人才,成立“兩不愁三保障”及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及就業、農村產業革命、貧困監測等4個業務指導專班,採取現場培訓、視頻培訓、蹲點培訓等形式,對縣鄉村三級領導干部進行全方位培訓指導,為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站在路邊的都到田裡來,跟著專家學,自己動手做!”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辣椒專班“班長”溫亞洲拿著喇叭喊道。
在該縣辣椒移栽現場培訓會上,100余位來自南部13個鄉鎮的干部、技術人員以及各村的產業“明白人”,有的跟著市農科院的專家移栽辣椒苗,有的給栽下去的辣椒苗澆水,有的圍著聽專家講解移栽后追肥、除草、培土、修枝等各個環節的具體要求,很快培訓會現場田裡栽滿了辣椒苗。
“辣”出幸福滋味,在全縣22個鄉鎮(街道)發展辣椒5.5萬畝,並成立了產業發展專班,通過省級專家包縣、市級技術員包鎮、縣級技術員包村的方式,培訓技術人員到在各村開展技術指導,從整地、開溝、排水到覆膜、栽植全程指導,確保辣椒種植成活率高,長勢好。
全縣435個駐村工作組,5219名第一書記及駐村干部深入基層,下足“繡花”功夫,實打實地推動脫貧攻堅任務落細落小落實。
省委領導挂帥出征,中央、省直部門鼎力幫襯,市委主要領導率先垂范多次到沿河排憂解難,其他市領導及其中央機關、省市幫扶部門與單位紛紛前往沿河助力,各級領導和各級工作部門、幫扶干部匯集成為磅礡力量,向貧困堡壘發起了沖鋒陷陣……
群力群策發起最后沖刺
“真槍實彈”實“督”
“雖然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思想認識不高、攻堅氛圍不濃、聚焦目標不准、督導問責不嚴等方面問題……”在年初安排脫貧攻堅挂牌督戰工作和開展脫貧攻堅交叉檢查時,市委、市政府領導就“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沿河存在的系列問題。
市委主要領導通過明察暗訪等督戰,市紀委監委主要領導蹲點督戰,市派駐督導組流動督戰等,找准“病根”,才能“對症下藥”。為拔掉深度貧困“窮根”,銅仁市堅持一刻也不停、一天也不耽誤,倒排工期,挂牌督戰,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由市級統籌,抽調各區縣和業務部門人員組成脫貧攻堅專項檢查組,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易地扶貧搬遷、農村產業革命等方面的問題,對沿河縣22個鄉鎮(街道)432個有貧困人口的村(社區)所在問題進行交叉檢查,實現問題摸底排查全覆蓋﹔同時,實行“三級遍訪制度”,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完成對所有村(居、社區)的遍訪,由鄉鎮(街道)指揮長、常務副指揮長、副指揮長完成轄區所有村(居)組的遍訪,由村(居)指揮長、副指揮長及駐村工作隊成員完成對駐地村(居)所有農戶的遍訪,對遍訪中發現的問題建立問題台賬,並納入挂牌督戰。
出台《沿河縣脫貧攻堅挂牌督戰“百日攻堅”實施方案》,將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安全保障、教育保障、醫療保障、安全飲水、就業扶貧、產業扶貧等十大類問題全部梳理匯總,並明確攻堅措施、責任單位、責任人,限期在5月20日前全面完成問題整改。同時,將其他督戰督導、暗訪督查等發現的問題、整改的問題作為挂牌督戰工作的重要內容,按照發現一批問題、督辦一批問題、交流解決問題等方式對具體問題現場指導、台賬跟蹤、督促整改,實行督戰整改問題“一日一研判”“一周一調度”“半月一通報”,強力推進整改銷號。
針對沿河所存在的問題短板,制定出台《關於市直相關部門幫扶沿河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方案》,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做到不留盲區、不留死角。
——義務教育上,嚴格落實控輟保學“雙線”目標和教育資助政策,做到應助盡助﹔
——醫療保障上,衛生室全部達標,配齊村醫489名,全面開展健康扶貧慢性病篩查和殘疾鑒定及大病專項救治工作﹔
——住房保障上,確保“十二類”重點人群和建檔立卡戶,非貧困戶中的低保戶、五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等住房保障﹔
——飲水安全上,實現農村供水工程以水養水目標,農村飲水達到“11235”標准﹔
——就業扶貧上,通過“線上”“線下”“勞務驛站”與張家港市、廣東省、浙江省和本省市企業對接,採取“點對點”方式組織沿河籍務工人員外出返崗復工,目前貧困勞動力已就業27394人﹔出台《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留雁·送雁”招聘活動方案》,開展“留雁行動”專場招聘會24場,提供就業崗位3萬余個,達成就業意向1300余人。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如今,各種工作、各種資源、各種力量向沿河脫貧攻堅聚焦,以決戰決勝之勢,全力發起最后沖刺,攻堅貧中之貧,確保脫貧路上不讓一人掉隊,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最后的殲滅戰。(朱泗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