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百姓“護”紅軍 今朝干部“富”百姓

沿河甘溪鎮茶園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見聞

2020年06月03日15:37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村委會主任王勇(左)走訪貧困戶楊碧娥家。文波 攝
村委會主任王勇(左)走訪貧困戶楊碧娥家。文波 攝

五月大地,萬木蔥綠。正當貴州省深度貧困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最后沖刺的時候,筆者驅車走進甘溪鎮茶園村,隻見村委會辦公室人去樓空,隻有一名資料員在忙碌,整理信息資料。

經了解,他告訴筆者,其他攻堅隊員全都出去了,有的在辣椒產業基地、有的在農戶家走訪、有的送村裡剛引來的飲水化驗去了……

當年,革命紅軍艱苦斗爭為百姓分田地

筆者從村活動室牆上的村情簡介看到,茶園村距沿河縣城35公裡,到鎮政府3.5公裡。全村國土面積6.6平方公裡,有耕地面積1098畝。

資料顯示,全村轄10個村民組,有戶籍人口584戶2314人。有低保戶64戶,重病戶15戶,殘疾戶82戶,義務教育貧困家庭38戶,易地扶貧搬遷戶13戶。全村有建檔貧困戶口103戶472人,目前還有28戶117人未脫貧。

筆者走進村裡,見到了脫貧攻堅隊員朱宏安正在包保戶楊昌娥家中走訪。

朱宏安是鎮司法所所長,在甘溪鎮工作二十多年了,對村裡的歷史很熟悉:“我們村有豐厚的革命歷史文化,是當年黔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園頭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所在地,紅軍在村裡活動長達三個多月。”

說著,朱宏安就帶筆者參觀村裡的“茶園頭區革命委員會舊址”,舊址由兩棟木房組成,保護較好,2018年7月被列為“貴州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河縣人民政府在舊址院壩立了一塊文物標志石碑。

石碑背面簡介中介紹,茶園頭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於1934年7月,轄田壩、杜家寨、水田、毛田4個鄉蘇維埃政府,委員會主席王國義,書記陳尚質,區大隊長王順安,區副大隊長王國民(兼)。舊址系紅三軍在黔東革命時期的歷史產物。

採訪中,舊址房子的主人王治貢和村民王順才,熱心地向筆者講述祖父輩傳述當年紅軍在村裡開展革命斗爭的故事。

“小時候就經常聽父親講,紅軍來村裡的時候,他才二十來歲,見到紅軍抓了許多地主土匪,就關押在我們這房子后面的廂房裡。”65歲的王治貢介紹,他父親說,當時的區革命委員會主席王國義就是茶園村的人,紅軍走后國民黨地主武裝分子來報復,王國義主席就犧牲在村寨的后山上,地主武裝分子將王國義的頭割下來挂在寨子中的樹上示眾三天,地主武裝分子撤走后,村民們才悄悄將王國義的頭和身子合一起葬在后山上。

今年同樣65歲的王順才也告訴筆者,他小時候也經常聽奶奶說,紅軍和游擊隊員除了給群眾分田地外,還經常幫助村民做農活和打掃衛生,開村民大會表演金錢杆宣傳紅軍政策,很多村民都積極參加紅軍游擊大隊,支持和保護紅軍的武裝革命。

介紹完紅軍革命故事,兩位老人和村干部還帶筆者到后山看了王國義主席的墓地。

如今,扶貧干部決戰貧困讓群眾富起來

聽完當年紅軍幫助百姓和百姓擁護紅軍革命的故事,看到身邊駐村扶貧干部和村干部們忙碌的身影,筆者突然感覺到,當年紅軍不怕苦不怕累、一心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今天仍然在村裡延續。

採訪中,筆者看到村委會主任王勇正在幫助七十歲的貧困戶楊碧娥整理家務,從楊碧娥滿臉的笑容,可以感覺到她對扶貧干部的工作很滿意:“他們都很好啊,經常都來看我,擔心我不方便,都幫我做這做那的。”

在72歲老黨員貧困戶楊昌娥家,朱宏安和鎮林業環保站長、攻堅隊員楊海生一邊幫助老人干活,一邊嘮家常。“你家沒有電腦和豬的事,我已經向領導匯報,等你兒子醫好病回來,電腦就搬來安好,他可以在網上制作廣告推銷產品找點收入,豬過幾天就買來,年底就可以吃肥豬肉了。”朱宏安時刻都在關心著他的包保戶。

楊昌娥1972年就入了黨,任過村婦女主任,丈夫去世得早,她一個人一邊帶兒子一邊勞動,生活十分艱苦。兒子許文件很爭氣,高中畢業就考上江西南昌大學。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大學期間許文件不幸患上嚴重強直性脊椎病,被迫退學在家務農,現在鄭州市管城中醫院治療。朱宏安對他十分關心,經常在微信裡鼓勵他安心治病,戰勝病魔,早日康復,還及時將許文件在縣外住院的情況向鎮合醫站報告登記,打好轉診証明。

來自縣住建局的攻堅隊員彭木,負責茶園村最邊遠的村民組苦竹苔的包保工作。彭木說,苦竹苔是一個自然寨,由於地處陡坡,是村裡生產生活條件最差的寨子,有35戶140人,其中有7戶貧困戶,目前還有4戶未脫貧。

苦竹苔以前被國土資源部門列為地質災害重點監測點,隻修通了泥土公路,曾經計劃整體搬遷,所以進寨公路一直都沒有硬化,隻要天下雨什麼車都上不去。后來通過治理,已解除地質災害重點監測,村民就強烈要求硬化進寨公路,由於缺乏資金,一直沒有實施。

今年2月,彭木進組走訪群眾,聽取意見,村民第一個要求就是硬化公路。后來,通過爭取項目得到解決實施,就在筆者採訪三天前,硬化的公路才正式通車。

“受地質災害影響,以前我們這裡的公路通而不暢,村民進出寨子和上下山,很多時候都是走路,經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看到其他村組到處都是寬直的水泥路,我們心裡很不是茲味。”在公路上打掃衛生的保潔員何金霞高興地說,現在公路硬化了,進出村寨可以不再走路了,貨物也不用人背了。

採訪途中,筆者看到攻堅隊員楊海生和王朝兵,正在村裡的花椒產業基地查看花椒,陽光下滿山的花椒結得很好,即將採收。

“我們茶園村有96畝花椒產業,是用退耕還林政策發展的,2018年投產,當年就收了23萬多元,除退耕還林補助外,基地支付村民勞務費就有5萬多元。從現在來看,今年的花椒是個豐收年,預計可收入近40萬元。”楊海生告訴筆者。

採訪中,在村委會隔壁的村衛生室,筆者看到幾個村民正在向衛生室負責人廖顯煌咨詢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衛生室外的牆上明明白白顯示著縣鎮村三級服務醫生和各種大(慢)病診治專家的聯系電話。

廖顯煌向筆者介紹了村民醫療保障的服務內容和流程。廖顯煌說,為了做好貧困村民的醫療保障,他是全脫產服務,實行全天候接診,並通過村民上門就診咨詢和自己到村民家上門查診,對全村每戶每個人的健康情況都很了解,真正做到精准保障和常態服務。

明天,干群和諧鄉村振興讓生活更美好

在村委會採訪,正遇到沿河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甘溪鎮脫貧攻堅總指揮長魏宗堯到村裡開展“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督查,他詳細聽取了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村脫貧攻堅指揮長張勇的工作的匯報,對村裡近期工作開展的情況和攻堅隊員中午不休息堅持堅守在村組一線感到很滿意。

魏宗堯告訴筆者,沿河是貴州省9個脫貧攻堅挂牌督戰縣之一,也是銅仁市最后一個未脫貧縣,根據安排離出列迎檢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各村都還有很多工作和問題需要加快完善和處理。

“雖然攻堅隊員們都在用心用情用力進行最后沖刺,但是越是最后關頭,就越不能馬虎,僅苦干還不夠,還要細干,細節決定成敗,目前在推進硬件工作完成的同時,尤其要注重處理好細節。”魏宗堯說。

在村裡督查一個多小時,魏宗堯又向下一個村趕去。送走魏宗堯,張勇又向筆者說起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和變化。

張勇說,從2014年全面啟動決戰脫貧攻堅以來,通過扶貧干部五年來的艱苦奮戰,茶園村的變化可用“巨大”來形容。“貧困發生率從當年的20%下降到去年的4.8%,集體經濟從零到有、發展到了30000多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當年的1800元發展到了去年的5000元。”

攻堅隊員朱宏安也告訴筆者,以前他經常騎摩托車到茶園村調解民事糾紛,親身感受和見証了村裡的“巨變”。

朱宏安說,2014年前,茶園村隻有一條進村泥石公裡,路面溝壑呈階梯狀,行車十分困難。村裡沒有一段硬化路,如今全村通車裡程從當時的3.5公裡發展到了21公裡,實現組組通硬化路。當年村裡隻有3輛小車,2輛農用貨車,如今全村有小車200多輛,價格七八十萬的小車就有四輛。以前村裡木房居多,房前屋后很難看得到塊水泥地,現在木房越來越稀少,大街小巷和入戶路全是水泥硬化路。以前村裡晚上是一遍黑,現在村裡安裝了100多盞太陽能路燈,夜間出門不再用電筒了。以前村民隻種玉米、洋芋、小麥等傳統農作物,隻夠解決溫飽,沒有經濟作物,現在發展了中藥材、油茶、花椒、辣椒等生態產業……。

採訪結束,回程路上,回看茶園,夕陽下的山村,顯得格外祥和寧靜。

今日茶園,戰貧未盡,攻堅正激﹔

明日茶園,山村更美,百姓更富。

【採訪手記】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方水。從1934年到2020年,一樣的目標,不一樣的戰場。當年,共產黨領導紅軍打土豪分田土,盼的是人民當家作主,過上幸福生活﹔今天,共產黨帶領干部群眾戰貧困謀增收,為的是老百姓能脫貧致富,實現同步小康。

七十多年前,紅軍舍生忘死,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不正是今天共產黨人開展脫貧攻堅的奮斗目標嗎?茶園村16名脫貧攻堅隊員的擔當和堅守,正印証著一個不爭的事實,不管是過去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以及今天的脫貧攻堅同步小康征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

歷史事實証明,隻要這個初心不變,不管在什麼年代、什麼時期,共產黨人都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的支持。隻要廣大黨員干部始終保持初心不變,迎難不退,負重不停,奮勇前行,黨的奮斗目標就一定能夠最終實現。(文波 肖詠 彭玲婭)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