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天還未亮,畢節市七星關區阿市鄉阿市村66歲的王永平就早早起床,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每天定時清理豬舍、給豬飲水喂食,工作忙碌充實、井井有條。
看著豬欄裡10來頭健壯的仔豬,王永平開始盤算快要到手的收益,“這批仔豬按照現在的行情,一頭可以賺約2000元,我今年就能拿到2萬多元的收益了。”
2016年,在外漂泊大半輩子的王永平選擇返回故裡定居,由於父母已故,膝下又無子女,再加上沒有收入,當年就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實施財政兜底保障,五保金、養老金讓他能安心養老。
盡管年歲已高,但王永平卻不像大多數老年人壯志不在,安於養老。他說:“貧窮的帽子戴上了,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摘掉,不能等靠要。”
經過深思熟慮,王永平暗自下定決心:“決不能讓別人瞧不起,決不能拖了全村人的后腿。”就這樣,他有了建設豬舍的念頭,著手嘗試發展養豬。
2017年,王永平東拼西湊,向親戚朋友借款4萬元,用自己的雙手,一磚一瓦壘出一個圈舍,又購進了豬料、獸藥、高壓清潔設備、粉碎機等等,建起了自己的豬舍,購買了4頭仔豬,下定決心大干一場。
“貧困戶起點低,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要想打贏脫貧翻身仗,就要有一身的苦力和好學上進的信念。”王永平說,沒技術就去學技術,他積極參加政府、村委舉辦的各種種養殖培訓班,時常到周邊養豬養得好的村民尋經問道,學習他人好的做法。
養豬的活又臟又累,豬舍臭氣熏天,他每天巡視豬舍,查看小豬健康情況,手動清理糞池,藥殺蒼蠅,打掃衛生,使內外保持干干淨淨,這樣的日子既單調又辛苦,可他從不覺得累,看著小豬一天一天長大,他的內心很快樂。
“老王是最讓我佩服的人,他剛剛回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欺負他,但他從不在乎別人的行為,自己一個人專心養豬,這麼大的年紀還能這麼拼,真的很不容易。”王永平的艱辛,作為鄰居的高林華每天都看在眼裡,所以一有空閑他就會去幫助王永平做事,讓這位孤獨的老人感受到久違的溫暖。
當然,創業不是一帆風順的,王永平同樣遇到了很多困難。以前從他家出去都是蜿蜒崎嶇的小路,一到下雨,出行就成了大問題,更別說買糧食回來和把豬賣出去。生性不服輸的王永平這次依舊沒被困難嚇倒,既然路不通,他就決定修出一條大道來,於是用剩下的錢請了挖掘機來幫忙,而自己也扛起鋤頭加入到了施工當中,烈日下,老人揮動的每一鋤都是向貧窮發起的挑戰,流下的每一滴汗都熠熠生輝,閃耀著奮斗的光芒。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一條數百米的毛路被修了起來,車輛能直接開到家門口,王永平再也不用擔心運輸的問題。
“老王勤勞能干,人又踏實,對養豬十分上心,養的豬又白又胖,周邊村民聞訊而來,都在他家購買豬仔。”阿市村包村干部李祚文介紹說,現在像王永平這樣大的年紀還能保持一顆上進心的人已經不多了,而像他一樣的貧困戶更是寥寥無幾,他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天道酬勤,時間在忙碌中一晃而過,王永平的努力換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近幾年來,他每年的養殖純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欠的外債漸漸還清,王永平的生活也漸漸改善。“不僅以前欠的債還完了,現在我反而成了債主。”王永平開心地表示,有時候在他家買豬的村民,手頭不寬裕,他就叫別人幫他干活來抵買豬的費用。有的人覺得他這樣做很傻,因為時不時會有人出現偷懶的行為,但他卻不以為然,“能幫一把是一把,大伙一起脫貧才好。”王永平說。
“國家政策這麼好,我們不能什麼都依靠國家,現在自己能做,盡量做,不能給國家添負擔。”王永平說,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鼓勵其他貧困戶,哪怕是貧困戶,也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在政府的幫助下站起來,早日脫貧。
關於未來,王永平躊躇滿志,花白的頭發,滿臉的皺紋依然擋不住他的希翼。“我要把我的養豬規模化,我還准備搞釀酒,把買來的糧食給全部利用起來,貧窮只是一時的,無論我的年紀多大,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奔向幸福生活。”這些簡單朴素的話,每一句都是王永平的人生信條。如今,這位六旬老人在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越干越有勁頭。(陳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