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的心病解了

2020年06月01日09:08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郭隊長,快把杆子拿過來幫忙打個樣,看我這個桑苗栽得密不密!”在重慶市奉節縣新民鎮傘坪村第七村民小組的田裡,村民們正忙著栽種桑苗。旁邊,縣紀委監委機關駐村工作隊隊長、傘坪村第一書記郭成加正拿著竹竿丈量桑苗間距。

傘坪村是奉節縣135個貧困村之一,有貧困戶61戶252人,縣紀委監委機關11名紀檢監察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44戶。在縣紀委監委的大力幫扶下,傘坪村於2017年實現全村脫貧,“水、電、路、訊、房”等方面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我們村從海拔300米到1600米都有人家,現在他們低山段發展了臍橙,每年收入不斷,而我們中高山段還沒有什麼像樣的產業……”貧困戶柯昌炎嘆息道。

“郭書記,我們現在搬遷了,離自家地也遠了,生活怎麼辦?”易地搬遷戶王興菊問。

在第七村民小組群眾會上,大家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中高山段產業發展問題一直是縣紀委監委駐傘坪村工作隊的一塊心病,作為第一書記的郭成加為此更是絞盡腦汁。

“我們這裡不是有養蠶的嗎?”看著路邊幾根粗大的桑樹,郭成加問道。

“有,我家去年都還養了兩張蠶,賣了4000多元,柯昌南家也養了半張。”有村民答道。

能不能在養蠶上找到出路呢?郭加成心裡有了眉目。

第二天,郭成加與村支書彭開文開始挨家挨戶走訪七組貧困戶,了解到該組現在有13家還在養蠶,但都是各自為戰,不成規模。

為了保險,郭成加特地邀請農技專家到七組實地考察。在確認七組地處海拔600—800米,氣候溫和、光照適宜可以發展蠶桑產業后,郭成加隨即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先后到馮坪鄉、新民鎮等率先發展蠶桑產業的村學習相關經驗。

接著,駐村工作隊組織召開群眾會再次征求大家對發展蠶桑產業的意見。

“當然願意,我們家都在外面務工,家裡的地都撂荒幾年了。現在可以流轉,一年還有一千多塊錢收入。”郭成加在征得在村裡村民支持后,還電話征求在外務工村民意見,得到他們同意。

郭成加迅速將想法與縣紀委監委駐鎮工作隊進行了溝通,並向委領導做了匯報,得到了委領導的支持。隨后,縣紀委監委駐鎮工作隊多次與相關部門溝通,向縣發改委爭取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項目發展蠶桑產業。

很快,傘坪村密植桑園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組織實施,在傘坪村七組流轉土地162.5畝(涉及31戶農戶,其中貧困戶8戶、易地搬遷戶4戶)建設密植桑園,預計可栽種桑苗16萬株。

“現在栽桑苗一天我可以掙100元,流轉土地4畝一年有1400元,以后還有分紅,再也不用擔心在家掙不到錢了。”七組村民彭昌文邊栽桑苗邊說。

“由村聯合社喂養蠶繭,三年后,一畝密植桑園一年可喂養4張蠶,按照現在的價格,一年收入可達130萬元。”彭開文介紹,“我們還完善了利益聯結機制,農戶反租、就地務工、年底分紅,中高山段也有了能‘養一方人’的產業。”

一壟壟桑苗冒出綠色新芽,村民們干得正起勁。(通訊員 付真真 李磊 || 責任編輯 郭興)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