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焦翊丹
“今年的提案大都與我的本職專業醫學領域有關,比如提升公眾心臟急救能力、完善城鄉居民高血脂門診用藥保障機制及出院后的慢病隨防管理機制等,都是我想與委員們交流探討的議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內科主任霍勇告訴記者。
作為長期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霍勇在加強醫院科室防護的同時,利用線上互聯網平台義診,舉辦了10多場公眾科普教育和20余場針對全國醫生的疫情與心血管疾病防治相關培訓,並牽頭制定了4部制度規定,召開了6場國際交流會議。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對我個人而言,也帶來了很多思考。比如,疫情防控中採取的‘人盯人’‘網格化社區管理’‘互聯網遠程醫療’等積極措施,可以為慢性病管理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的。”霍勇說,如何利用專業所學,在做好醫院內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的同時,讓公眾掌握更多科學的醫療防護知識,並與世界各國分享抗擊疫情的中國經驗,是他一直在思考和踐行的。
談起今年帶來的提案,霍勇與記者分享了幾個數據:中國每年約有54.4萬人發生心臟性猝死,但生存率卻不足1%。與此同時,約有50%以上的病患有可能通過搶救挽救生命,並在進行心臟康復后可一定程度上恢復勞動力和生活質量。
“在病患倒地的第一時間能否實施高質量的搶救,直接影響心臟急救的成功率。”霍勇認為,在搶救過程中,參與搶救的公共事務人員的心臟急救能力和資質、現場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配備,以及第一目擊者的心肺復蘇技能掌握情況和AED使用情況都至關重要。
根據調研和實踐經驗,今年,霍勇建議,要提升送院前急救效率,建議國家發布相關急救培訓標准,完善相關法規和行業指南,大力拓展培訓渠道,開展針對專業醫護人員以及普通民眾的心肺復蘇和AED培訓,加強急救系統人員培訓,並通過短視頻、圖文等形式加大急救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力度。“同時,AED的配置也很重要。建議規定以任何人都可以在幾分鐘內取得為原則進行配置,基於人口和面積確定AED配備數量,一線城市朝著每10萬人配備100台的目標努力,在交通樞紐、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商業中心和居住區等場所進行配備。”霍勇說。
除了全國政協委員、醫務工作者的身份,霍勇還是國家監委首屆特約監察員。去年,他參加了座談會、相關學習班和“走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等活動。霍勇告訴記者,作為醫生,職責就是幫扶病患﹔作為特約監察員,則要發揮好參謀咨詢、橋梁紐帶和輿論引導作用。“不同的是身份,相同的是沉甸甸的責任。隻有積極履職盡責、為民服務,才能對得起社會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