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縣銅鼓馬台生態鵝養殖示范基地的鵝群。王秀芳 攝
5月21日,在錦屏縣敦寨鎮山洞村養鵝基地,村民楊肖花看著棚舍內活力十足的鵝群,臉上流露出滿意的笑容。“我主要負責喂鵝和打掃衛生,一天有100元收入,這是以前都不敢想的好事。”
楊肖花坦言,因為要供三個孩子上學,她和丈夫常年在廣東汕頭打工,收入不穩定不說,年紀大了也不好找活干,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今年2月,楊肖花的丈夫突發急性腦梗,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新華歐陽鵝苗育雛基地裡,萌態十足的幼鵝。王秀芳 攝
丈夫生病需要醫治,孩子上學要交學費,這可愁壞了楊肖花。了解情況后,村干部優先安排她在養鵝基地務工。“離家近,收入也不錯。”自3月份在養鵝基地務工以來,楊肖花已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然而,楊肖花只是錦屏縣羽毛球產業受益群眾的一個縮影。2017年,錦屏縣依托當地養鵝傳統和自然優勢,引進全球最大的羽毛球生產企業——南京亞獅龍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並以該公司為龍頭,圍繞“鵝”產業不斷延伸,逐步建立起集種鵝及商品鵝養殖、屠宰加工、羽毛球生產等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鏈,帶動群眾脫貧增收。
找准產業定位 走穩脫貧路
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錦屏縣是中國南方典型的集體林縣(區),木材貿易十分繁榮,是當地百姓賴以生存和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如今,傳統單一的產業難以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求變”成為錦屏縣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新課題。“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必須因地制宜。”錦屏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明波說,錦屏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壞境極度適宜鵝類生長,且當地一直有養鵝的傳統,何不在鵝身上下功夫?
工人正在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挑選羽毛。王秀芳 攝
明確發展思路后,錦屏縣委縣政府多次帶隊深入多地調研走訪,最終決定引進羽毛球生產企業。“鵝毛是制作高端羽毛球的原材料,引進羽毛球生產企業,可有效帶動養鵝產業發展。”劉明波介紹,為吸引羽毛球生產企業落戶,錦屏特拿出優質廠房,以緩解入駐企業資金壓力。
誠意滿滿的招商政策吸引了南京亞獅龍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的青睞。
“錦屏鵝毛色白、毛杆粗、韌性強,是做羽毛球的上好材料,且已經建好的廠房大大減輕了我們的投資壓力。”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經理胡兵介紹,得益於現成的標准廠房,公司隻需安裝設備即可生產,5年后再對廠房進行回購,這對剛入駐企業來說就像一場“及時雨”。
工人正在對半成品進行扎線。王秀芳 攝
2017年6月,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入駐錦屏縣經濟開發區,同年實現羽毛球月產量超8萬打。2018年4月,貴州亞獅龍產業園開工建設,園區規劃建設制球廠、洗毛廠、晒毛場、辦公區、生活區及全球唯一的羽毛球歷史文化博物館。目前,該產業園已安裝各類機械設備250余台,羽毛球月產量超10萬打,帶動周邊群眾就業226人,其中貧困人口90名。
依托亞獅龍產業園,錦屏將鵝養殖作為全縣“一縣一業”全面發展。目前,該縣已建成種鵝養殖、種蛋孵化及育雛基地各一個,建成規范化養殖示范基地3個、小型養殖基地15個,輻射帶動1200余戶4580名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延伸產業鏈條 拓寬致富路
“做一隻羽毛球需要16根鵝毛,而一隻鵝僅有14根羽毛可用作羽毛球原材料,因此,企業對鵝毛數量有著巨大需求。”胡兵介紹,按照目前的產量推算,亞獅龍每年可帶動錦屏縣養殖商品鵝1200萬羽,再以5元每隻的價格收購鵝毛。
工人正在檢查半成品。王秀芳 攝
“商品鵝養殖模式一旦形成,最終受益的還是老百姓。”劉明波說,為更好推動商品鵝養殖,錦屏縣專門成立生態鵝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商品鵝養殖公司,由企業探索商品鵝養殖模式,在形成規模和掌握一定技術后,再示范帶動農戶養殖。企業則“全身而退”,轉而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撐、飼料供應和保底收購,強力扶持農戶養鵝。
測試羽毛球飛行穩定性。王秀芳 攝
羽毛球生產企業隻需要鵝毛,那大量的鵝該何去何從?
“在引進羽毛球生產企業的同時,我們還引進了飼料加工、屠宰加工、商品鵝銷售、羽絨服飾品加工等企業,以‘鵝’為鏈,形成長期穩定的產業發展體系。”劉明波告訴記者,目前,除大力發展養鵝產業外,錦屏縣商品鵝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及鵝產品深加工等廠房正在加緊建設,預計今年都將投入使用。
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自動切毛機。王秀芳 攝
此外,為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錦屏縣還通過建設大型羽毛球運動場館、舉辦體育賽事等方式大力推廣羽毛球運動。“每年的全民健身羽毛球聯賽都能吸引上萬名群眾參與。”錦屏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尹慧蘭介紹,如今,羽毛球已成為錦屏人民熱衷的時尚體育運動。羽毛球場館建好后,還將承辦國際國內大型羽毛球賽事,真正打響錦屏“羽毛球之鄉”品牌。
另外,為加快文體旅融合發展步伐,錦屏縣正積極打造以銅鼓工區、多彩田園、隆裡盛豐等為核心的集農文旅、康養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向著“康養之都 運動之城”目標努力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