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縣天門村:為鄉村振興保留“根脈”

2020年05月27日14:11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修舊如舊的布依族吊腳樓
修舊如舊的布依族吊腳樓

錯落的吊腳樓、古朴的青石板、大榕樹下小廣場、紅米梯田裡正在插秧的布依人……5月25日,筆者一行沐浴著瀝瀝細雨,走進水城縣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鄉天門村。因為連續兩天的一場及時雨,天門村群眾早早地就背著水稻秧苗下田了,一幅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鄉村美景。

雖然群眾下田了,家裡隻剩老年人,但布依村寨美觀古朴的吊腳樓仍然引起筆者的興趣和關注。

“易地扶貧搬遷和危舊房整治,我們在其它村都是給群眾修建結實耐用的混凝土磚房﹔在天門村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保護並維修木質吊腳樓﹔這個工作既要修舊如舊,又要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可說是難上加難。”花戛鄉鄉長朱培源如是介紹。

水城縣城往南140多公裡的大山深處,花戛鄉天門村沉澱著光陰和文化的痕跡,十幾代布依人自給自足地生存繁衍著。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一次地質考察,天門村才逐漸被外界所發現和知曉。全村面積10平方公裡,平均海拔800米,共有大寨、小寨、坪寨、新寨、鴨場、滾塘6個村民組,現有270戶1156人﹔天門村被吳王山、雞冠嶺、木乍岩三座大山包裹著,高聳的大山和浩蕩北盤江擋住了村民外出之路,也保護著布依文化在這裡汩汩流淌,一如山澗的清泉,光陰荏苒歲月靜好。

布依族同胞居住的房子多為依山傍水、逐水而居,木質吊腳樓的建造就地取材,布依巧匠利用山地斜坡撐低補高建造了棟棟吊腳樓,以懸空方式獲取更大建筑空間,柱與柱之間以榫頭銜接,形成上中下三層,一層圈養牲畜,二層村民居住,三層堆放糧食和雜物。吊腳樓透氣通風,冬暖夏涼﹔既可以防止毒蛇和猛獸襲擊,又能防止牲畜被盜丟失。

2014年11月,天門布依族村寨被國家住建部、文化部等七部委認定為全國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並在文件中明確“抓緊建立村落檔案,編制保護發展規劃,保護文化遺產,探索開展保護性修復試點……”省、市、縣、鄉幾級政府將保護與發展作為天門布依古寨的頭等大事來抓好抓實。

近些年,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到村裡,修建房屋時偏好混凝土磚房,部分祖祖輩輩居住的吊腳樓被拆除,村寨裡的吊腳樓由原先的265棟減為131棟。

混凝土磚房當然堅固耐用,但是吊腳樓是古村落的根、布依文化是古村落的魂,如何傳承和保護好“根”與“魂”,政府部門需要牽頭。發展旅游與保護文化並行不悖,以發展天門村文旅產業為抓手,保護並修復吊腳樓,將混凝土磚房逐步拆除並遷出天門村。

鄉政府制訂了整體景觀改造和建設規劃,天門村黨支部書記劉忠穩等村干部在一線抓落實。村裡的木質吊腳樓大多年代久遠,長期的風吹日晒雨淋,都呈現不同程度的歪斜和腐爛,存在著一定安全隱患。結合花戛鄉“三改三化”、“透風露雨整治”等項目,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吊腳樓進行修繕,逐步拆除已建的磚瓦房,並嚴禁在吊腳樓群的內部和外沿修建磚混建筑。

天門村鴨場村民組的吊腳樓比較集中,記者來到村民陸勝文家﹔他家在前幾年已經把吊腳樓拆除了,自建的磚房不美觀、實用性也不好。借著脫貧攻堅的東風,駐村輪戰隊決定利用好較少的資金,幫助他家恢復吊腳樓。

天門村店子村民組的群眾已經整村採用磚混建筑,店子組拆下的木料被輪戰隊發現,就購買並運輸到陸勝文家門口。輪戰隊幫助陸勝文家,把購買來的吊腳樓木料按照傳統樣式重建﹔房梁、牆壁等部位還購買了全新木料裝上去﹔經過大半年修葺﹔陸勝文家消失十來年的吊腳樓原地“復活”了。包保天門村的副鄉長黃維告訴筆者:“按照目前的木材價格,全部買新木料來重建陸勝文家一百多平方米的吊腳樓,大約需要20萬元﹔但是通過購買店子組拆下的木料,將陸勝文家吊腳樓全部恢復,隻花了4萬元﹔不僅陸勝文對此千恩萬謝,還在鴨場村民組恢復了一棟傳統民居,為下一步的鄉村旅游奠定了好基礎。”

陸勝文家吊腳樓,堂屋裡原來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的地方,張貼著幾代國家領導人的畫像﹔門前一幅對聯“宏圖大展興隆院,泰運恆昌富裕家”,橫批“感謝黨恩”﹔這正是陸勝文等布依族同胞的共同心聲。

天門村共有100多株古榕樹,最大的一株在村西口,這株800多年的古榕樹樹冠覆蓋整個小場壩,村寨凡有重大事項和涉及民生的問題,村支書劉忠穩都會召集村民在古榕樹下商議。記得他第一次給村民們說起,上級要求保留修繕吊腳樓以及拆除磚瓦房的事情,遭到村民們的強烈反對,大家對此很不理解:別的村都是政府鼓勵村民從老房子搬到磚瓦房,偏偏天門村還要維修保留吊腳樓。大多數村民認為磚瓦房比吊腳樓更堅固更耐用,王天雄就是其中一位。

老木匠王天雄家的吊腳樓有130多平方米,是村裡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吊腳樓。王天雄年輕時前后花了5年時間才蓋起這棟吊腳樓,聽說村裡要開發旅游產業,便打算在自家門口的空地上蓋起混凝土磚房。磚瓦房才修到1米多高,就要被拆除,王天雄心裡是一萬個不願意。

“我住了一輩子的吊腳樓,現在想換小洋樓住住。”70多歲的王天雄不顧村裡的反對,執意要把磚瓦房建好。劉忠穩找王天雄協商了十多次,隻要一說拆除磚瓦房,王天雄便不理睬不答話。原本支持吊腳樓修繕工作的村民們變得搖擺不定,一些原本支持恢復古村落工作的村民在領取了政府補貼的維修經費后遲遲不肯買木料動工﹔人人都在觀望,看看王天雄家的磚瓦房能不能拆除。

劉忠穩一天幾次地往王天雄家跑,村支兩委考慮王天雄是老年人,並且修建磚瓦房的錢是王天雄編簸箕賣,一點一點攢起來的,願意適當補償拆房的損失。但是老人執意不肯,對補償金額也不滿意。干部們跑多了,老人干脆一大早就躲到山裡編簸箕,晚上睡覺時間才回家。

劉忠穩第二次把村民們召集到古榕樹下,給大家詳細說明了村寨發展旅游產業的大好前景:發展旅游產業是為了讓群眾都過上好日子,要把旅游產業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老祖宗留下的吊腳樓不能丟,本民族的文化不能丟。部分群眾想要住磚瓦房,政府完全理解,已經安排了40畝土地建造集體安置房,想要住磚瓦房的村民可以搬遷到安置房﹔願意住吊腳樓的就配合政府一起維修木房子,吊腳樓維修好了,受益的仍然是本村群眾。一席話終於解開村民們的心結,王天雄思前想后,最終還是拆除修了一小半的磚瓦房。本村群眾對吊腳樓或是磚瓦房,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一度停滯不前的吊腳樓修繕工作終於有了突破,接下來將對村裡集中統一修建的牛圈豬舍和公廁進行改造,村民們又有了新的擔憂:人畜分離固然好,生活環境干淨清爽許多,但是萬一晚上牲畜被偷走怎麼辦?劉忠穩篤定地告訴大家:“村寨這次改造,在24個隱蔽之處安排了攝像頭和報警器,誰敢動歪腦筋,馬上抓個現行!”村民們這才吃下定心丸,高高興興參加脫貧攻堅的“三改三化”。為了提升天門古村落的品味,道路硬化不是簡單地使用水泥砂漿,而是就近開採來青石板,鋪設在原有的泥巴路上。不僅道路變得干淨平坦、美化亮化,還大大提升了村寨的民族風,最大限度地平衡了人居環境改造與古村落保護的關系。

村居環境改善之后,在各級的幫扶下,天門村群眾大力發展刺梨、烏笤、精品水果、紅米種植等特色產業,切實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僅種植有機紅米一項,目前有農戶104戶種上了高產值的紅米,覆蓋貧困戶42戶176人。

“下一步,我們將在省、市、縣的支持下,改善交通大環境,讓海內外游客通過高速公路就能到天門村旅游,把古朴自然的布依古村寨和壯美的北盤江風光呈現給游客,也讓各族群眾通過旅游服務業發家致富。”花戛鄉黨委書記周 金信心滿滿地規劃天門村未來的旅游發展之路。

返程的山路上,筆者一行遇到了天門村保潔員陸仕嚴,65歲的他正精神抖擻地清掃村寨的旮旯角落。他告訴筆者,自己作保潔員每月有1000元工資,加上低保和養老金,家庭生活越來越富足和睦。以前在家務農的收入太低,自己跑到昆明打工,每天30塊錢,除去吃住,每個月隻能從牙縫裡摳出五六百塊錢,在外漂泊還整天擔心家人老人,現在守著家門口掙錢真是喜不自禁啊。(文/圖 周泓汛 張楠 文俊)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