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寫與審美須規范

2020年05月22日14:11  來源:南方日報
 

據媒體報道,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鄢福初將遞交《關於加強漢字書寫審美應用規范管理》的議案,針對當前漢字書寫、審美、應用種種亂象,提出加強整治低俗書寫、培養書寫審美的建議。

現在提到“書法大師”,有時候會略帶一點嘲諷意味。所指不是垂名書法史的歐顏柳趙、蔡黃米蘇們,而是一群異常活躍的當世奇人。奇在書寫工具,棄筆用刀、用針管、用頭發,甚至不惜全身蘸墨打滾,仿佛武俠小說裡的高手,“摘花飛葉皆可傷人”。奇在創作手法,單純寫字是萬萬不能的,必須要蒙眼寫、倒立寫、邊寫邊吼、邊寫邊打拳,不僅要墨瀋淋漓、力透紙背,還要墨汁四濺、力破紙背。尤其讓人稱奇的是他們的“書法”作品,像定時打孔,像一團亂麻,像小兒涂鴉,唯獨不像是漢字。

這不是書法的創新,而是對漢字的羞辱。

漢字發展至今,字形體例多有變化,然則各有規矩。秦篆婉而通,講究端庄勻停、形如玉箸,漢隸朴拙中直,要求蠶頭燕尾、一波三磔﹔顏筋柳骨文法迥異,但無不法度森嚴,行書各有飄逸之態,也都逸中求平。就連看似最“潦草”的草書,經簡化的筆畫結構也是約定俗成,稍經研習便可以發現秩序與美感。反觀前文所述“大師”作品,連字都不是,還自命“創新”受到追捧,不知禿筆成塚、洗硯染池的先代書家會作何感想。

“書法大師”走紅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一些人習字小有名氣卻沒有突破,於是踏上看似是捷徑的歪門邪道,擺噱頭博人眼球,賺取名利﹔其二,追捧者捧的並非是書法,而是組織活動、拍攝視頻帶來的流量,眾所周知流量可以變現﹔其三,如代表所言,“書法文化傳承斷代,社會普遍缺乏書法藝術的基本常識和基本的書法審美能力”。三者結合在一起,“書法大師”和他們的奇葩作品不斷涌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人們未必看得起各路“大師”,但卻很可能浸淫於這種社會氛圍,更加不在意漢字的書寫及審美傳承,尤其是未成年人——鬼畫符都能被追捧,寫好寫壞都無所謂吧?“字如其人”是老黃歷了,打的字長得都一樣,何必辛苦練字?“大師”被追捧含有水分,網上各種粗制濫造不合書寫規范的“手寫字體”不斷飆升的下載量卻沒摻假。

漢字書寫與審美亟待規范。漢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不注重書寫,提筆忘字還在其次,如果連文字都認不得,妍媸都辨不清,如何能讀得通典籍,理解文中一字褒貶、微言大義?如何傳承並發展書法藝術?文字也是歷史文化乃至精神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審美價值極高的三大行書為例,創作《寒食帖》的蘇東坡經歷烏台詩案,“但見烏銜紙”一句末尾拖筆,寫的是去國之人的悵惘﹔《祭侄文稿》的背后是安史之亂,以章法謹嚴著稱的顏魯公不計工拙一氣呵成,足見成仁取義的忠憤﹔《蘭亭集序》字與文皆剔透疏朗,飄逸之余卻表達了與東晉崇尚講玄、斧鑿做作之風截然相反的入世態度。重視漢字書寫,更是重視文化根脈本身,培養對漢字的審美,培養的也是認同與歸屬。

要規范漢字的書寫、審美與應用,代表所說可以從整治各種低俗書寫、培養書寫審美兩方面同時著手,筆者深以為然。王獻之已經那麼努力了,還被點破“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我輩情何以堪?(文/王梓佩)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