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店鋪關閉之前逐個打電話、發微信通知會員食客來退款,湖北襄陽一家小餐館被媒體報道后引發關注,網友們紛紛稱贊其為“良心店家”。按常理,店家的做法實屬誠信經營者的本分。可恰是這樣的本分之舉,卻贏得了大家的肯定和點贊,無非是從一個側面印証了堅守本分之難,至少在如何處理類似的會員預付卡問題上是如此。
“想起了家門口連夜搬走的水果店”“想起理發店老板關店跑路了,我卡裡的錢沒了”“女兒興趣班倒閉了,老板跑了,一句交代也沒有”……透過廣大網友的評論留言不難看到,正是在現實中人們遭遇了太多預付卡打水漂的經歷,以致“卷款消失”成了見慣不怪的常態,才凸顯襄陽這家小餐館的做法不同尋常,令其儼然成了一股清流。網友們的點贊,既是對當事人堅守做人本分的肯定,也體現了以基本的為人准則破解近年來令人困擾的預付卡難題的渴求。
報道中,有顧客表示,不管這家店以后搬到哪裡自己都會去吃﹔微博上,很多網友則在留言中送上祝福和鼓勵。這種基於朴素情感的互動,說明哪怕見慣了“卷款消失”這樣的不義之舉,圍繞諸如誠信、善良等個人基本品質和社會公共道德,在每個人的內心最深處還是有基本的價值標尺的,對於那些正確的行為,總是會給予積極回應。
回到現實,小餐館的命運無非是兩種:一是受疫情的沖擊和影響太重,盡管贏得了顧客的認可、收獲了網友的祝福,但可能依然頂不住經營的壓力,最終關閉﹔二是因為老板的誠信之舉,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幫助餐館支撐下來。無論哪種結果,這家小餐館都在無形中為自己樹起了一塊金字招牌,為其作為成千上萬的普通小餐館中的一員,平添了新意義。或許,在那些揣著預付卡錢款消失的經營者眼裡,這樣的意義是虛的,遠不如自己銀行卡裡的數字來得實在。
自古以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就有重誠信的因子。孟子認為,人有“四端”——仁義禮智,既然發乎個體情感,自然首先指向的是個人選擇。店鋪關門,到底是攜款消失,還是對消費者有所交代,就是個“to be or not to be”的選擇。多一點像襄陽小餐館老板這樣的選擇,或許就不會有眼下困擾很多消費者的預付卡頑疾。不過,應當看到,置身於社會之中,個體選擇的累積,也會影響社會道德准則。因此,在充分肯定小餐館老板誠信之舉的同時,還應該對那些不義之舉施以更有效的懲處,把誠信的招牌擦得更亮,才不致於劣幣驅逐良幣。(文/張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