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擺龍村是一個苗族聚居村寨,平均海拔1550米,地勢高寒、山高溝深束縛了全村發展的腳步。花溪區紀委監委對口幫扶擺龍村以來,先后選派三名干部駐村任“第一書記”。為幫助擺龍村脫貧致富,三名駐村第一書記一棒接一棒,把一腔熱血揮洒在了大山深處。
區紀委監委第二紀檢監察室主任楊磊拿到了“第一棒”。駐村后,楊磊了解到村民用電用水難的情況后,帶領駐村工作組同村支兩委一起行動,摸清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多方奔走協調資金解決了村民用水用電難的問題。
2019年,接力棒傳給了區紀委監委派駐第五紀檢監察組干部賀承鐵。
“一張藍圖干到底。”賀承鐵當上“第一書記”后,繼續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放在第一位,帶領工作組全力協調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
“駐村工作組來了以后,村裡的水電通了、道路硬化了、路燈也安上了。”村民們享受著基礎設施帶來的便利,對駐村工作組也越來越認可。
而駐村工作組沒有在成績面前止步。因為在他們的計劃裡,完善基礎建設只是“起跑”,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實現“造血”才是“沖刺”。他們通過調研走訪,終於發現該村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植藍莓。
有了發展思路,賀承鐵帶領村支兩委干部和駐村工作隊隊員積極協調盤活土地,村裡建成了300畝的藍莓基地。“雖然擺龍村早晚溫差大,適合種藍莓,但藍莓採摘期隻有兩個月。”賀承鐵發現,藍莓種植產業發展可持續性和穩定性都不強。
為徹底拔掉擺龍村的“窮根”,解決村民后顧之憂,賀承鐵他帶領駐村工作組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研究,日思夜想都是如何在村裡發展其他產業。
在走訪中,他們發現了山上有一種叫海花草的植物,當地人也叫它水草、水苔。這種植物有很好的保水、保肥、透氣功能,除了廣泛用作軍用急救包和代脫脂藥棉外,還可以用於運輸鮮活的水產品,提煉成食品保鮮材料等,具有廣泛用途和經濟價值。
“海花草每畝年產約500斤,易管護,每斤價格在14元左右,一畝海花草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可以達到六、七千元左右。”把經濟賬算清楚后,賀承鐵立即組織群眾一起發展種植。
2020年3月,花溪區委巡察辦副主任王永龍接替賀承鐵成為擺龍村駐村第一書記,賀承鐵在“交棒”時囑咐道:“你一定要接好我這一棒,帶領村子發展好產業!”
為落實好產業發展,王永龍著力在協調資金、完善灌溉設施上下功夫,修復破損嚴重的溝渠,為村裡發展海花草產業打好基礎。
如今,擺龍村已完成初定的300畝藍莓種植規模,正在生長的藍莓葉展花開、漿果簇簇,等待採摘。海花草在已種植10畝的基礎上,待水渠修復,清水入田,新計劃的50畝種植目標馬上就能實現。
“在脫貧攻堅的90天‘窗口期’裡,我將發揚釘釘子的精神,幫助擺龍村跑贏這場脫貧攻堅的‘接力賽’。”“第三棒”駐村第一書記王永龍說。(貴州省紀委監委 || 責任編輯 趙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