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村民致富的搖錢竹

2020年04月16日08:53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馮國剛

“山上的土地以前種過包谷、洋芋,收成都不好,收入也低。”剛剛領到竹苗的雲南省鎮雄縣以古鎮老官房村村民鄭明端說,看到村裡人現在都開始栽竹子了,他也決定全都改栽竹子。

“宋隊長已經取了‘真經’回來啦,估摸著不出兩三年就能有穩定收入了。”接電話時,鄭明端正忙著往家裡運送竹苗。

鄭明端說的宋隊長,就是以古鎮紀檢干部宋杰。宋杰從2018年底開始挂鉤聯系老官房村。他說,以往,村裡都是種玉米、馬鈴薯等傳統作物,但是受地形限制,產量不高。多年來,村裡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土地利用率很低,村民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勞務輸出支撐。

“我們縣地處雲貴高原北部斜坡地帶,境內山巒起伏,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適宜方竹、筇竹等竹類植物生長。” 宋杰說,老官房村從2019年底開始實施方竹種植。

市、縣、鎮黨委政府及林業部門技術人員先后多次來村裡實地考察調研,得出的結論是:當地氣候及土壤非常適合種植方竹,且竹筍市場前景好。宋杰說,從目前整個鎮雄縣的情況看,竹子經濟效益高於傳統農產品,同時竹子一旦長出來,也不像農作物那般要耗時費力照顧,能騰出群眾外出務工創收時間,又能直接促進農民增收。

但竹子看似好養,其實很嬌貴。竹苗從搬運到種植有兩大難點。“竹苗新芽易斷,搬運及種植中得輕拿輕放,不然就容易損傷竹苗新芽,導致成活率低。” 宋杰說,“還有就是給竹苗覆蓋保溫膜時,保溫膜打孔得打准。不然會造成熱浪燒傷、燒死竹苗。”

“我們這裡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就怕群眾對種植細節重視程度不夠,變成種竹子的潛在風險。” 宋杰說。

2019年底,貨車給老官房村大樹子村民組運來了第一批竹苗28440余株,分發給了該組63戶種植戶。

宋杰反復叮囑村民搬運竹苗一定要小心又小心,防止卸苗不當傷到新芽。“老鄉們,竹苗領取后一定要及時栽種,千萬別損毀浪費,這可是我們的‘搖錢樹’啊。”

為了讓村民們實現“以竹致富”,宋杰做了大量工作。他專程到成功種植方竹的岩洞腳村華家屋基村民組“取經”,還專門請鎮林業站技術人員到村裡指導竹子種植,每次他都要到現場觀摩學習,並親自種植,為的是自己掌握竹子種植技術,將來好去教會村民。

“老鄉,您家這塊地屬於台埂地,隻有兩米來寬。竹苗種在埂腳和埂邊都不利於以后產筍。在中間位置以三米株距種一行就行。來,我們一起重新改種。”2月底,宋杰到河頭上村民組查看竹苗種植情況,發現一戶村民的選地和株距都不科學,連忙現場指導其改種。

3月底,老官房村的竹子種植暫告一個段落。宋杰說,后面的工作就是適時施肥和除草,今年冬天再繼續種植新的竹苗。

“現在市場上竹筍能賣到8塊錢1斤,好的時候可以賣到10塊。將來竹筍不愁賣,有四川、浙江等外地商人上門來收購。縣裡的竹筍深加工工廠也在規劃中,到那時,村民收入就更有保障了。”宋杰對村裡的竹子種植產業前景信心十足。

據了解,目前,鎮雄縣裡以竹子為主打產業,整合建設竹產業基地,科學規劃竹產品,帶動群眾增收,逐步建成助推脫貧攻堅的優勢主導產業。已培育竹產業林地60萬畝,覆蓋3.56萬戶13.53萬貧困群眾。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