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區燈塔街道矮屯社區是2019年8月8日經碧江區人民政府批復成立,社區佔地面積104641平方米,建筑面積217059平方米,共有搬遷群眾3119戶1229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17戶8707人。為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矮屯社區充分發揮工青婦組織在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中的橋梁紐帶作用,深入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積極“搭五橋”“建五家”,有力推進了黨心連接民心、農民轉變為市民、貧窮走向富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了磅礡力量。
組織建設“強帶”。燈塔街道黨工委按照城市社區標准從搬遷群眾中推選社區“三委”成員,同步推進工會、共青團、婦聯、老年協會、關工委等群團組織和各類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建設﹔加強安置點社區服務陣地建設,以打造城市社區黨建示范點為引領,結合工青婦工作需求,規范化建設了社區“兩委”辦公室、辦事大廳、職工之家、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矛盾糾紛調解室、職工書屋、“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新時代志願服務中心等服務平台,推行網格化管理,工青婦組織與相關職能部門站所干部下沉一線辦公,零距離服務搬遷群眾﹔全力做好安置點搬遷黨員發展、共青團員、工會會員、少先隊員發展工作,28歲以下青年入黨全部通過團組織推優產生,共吸收工會會員723戶1143人,在矮屯社區率先成立首個社區少工委,實現了黨和群團的組織和工作“雙覆蓋”。
社區管理“共治”。社區治理是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矮屯社區率先成立了綜治中心,推行“綜治+社區警務+司法+”的“3+N”大綜治工作體系,將人民調解委員會、警務室、居委會、工會、婦聯、網格包保力量等納入統一管理,配齊了一支由包保社區科級干部、社區干部、各職能站所干部、法律顧問等組成的工作隊伍,負責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社會矛盾風險隱患分析研判等工作﹔將自治組織的觸角延伸到樓棟,以樓棟為單位探索推進“四員一長”(信息採集員、矛盾糾紛調解員、鄰裡互助關愛員、社會治安巡邏員及樓棟長)管理模式,共從安置點黨員、工會職工、團員青年、婦女群眾等中推選“四員一長”190人,主要負責信息採集、矛盾糾紛化解、鄰裡關愛、社會治安巡邏、政策宣傳等工作,引導搬遷群眾積極配合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構建了“街道主導、部門協作、社區主抓、群團參與、居民自治”的社區治理模式,推動群眾工作群眾做,實現了社區和諧共治。
民生事宜“共幫”。群眾所急、黨政所需就是群團組織的行動指南。為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服務工作,各群團組織認真履職、主動擔當,全力服務做好“三就三保”等民生工作。共聯合就業部門開展“三女”培訓及保安、電工、美容師、挖掘機、保育員等培訓18期1027人次,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金秋招聘月”等活動20余場次,鼓勵和幫助搬遷婦女、青年在社區自主創業,對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予以“小額創業擔保貸款”“青扶貸”等金融支持,疫情期間共完成新增就業704人,其中區內就業340人,區外就業364人,“留雁行動”就業人員822人,東西部勞務協作到昆山就業人員26人,與裕國菇業簽訂大棚承包協議50余戶,就業率達到75.7%以上。安置點引進制衣廠、手工刺繡坊2家,幫助80余名搬遷群眾就業。
積極開展關愛幫扶活動,工會組織建立困難幫扶機制,開展了春送崗位、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溫暖“四季送”活動,為安置點723戶工會會員按500元/戶的標准共發放補助36.15萬元,為100余戶生活困難群眾送上慰問物資和慰問金。團組織整合各方資源,深入開展困難幫扶、助學圓夢等行動,向昆山市愛心單位、企業爭取了“愛心包裹”60余份,為10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大學生爭取“國酒茅台·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助學金,每人5000元,幫助他們實現大學生夢。婦聯組織深入開展“花蜜行動”“兩癌”篩查活動、“愛心媽媽”活動,整合資源積極開展走訪慰問關愛活動,共為40名留困兒童送去愛心大禮包,為28戶困難家庭送去慰問物資10萬余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群團組織及愛心組織共為安置點送去方便面、木炭、黔媽豆、雨衣、口罩等防疫物資8000余件,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思想意識“共塑”。依托安置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等各種宣講陣地,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送到群眾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合團區委、婦聯、工會等單位,在春節、五一、中秋等重大節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搬遷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依托工青婦陣地平台,圍繞家用電器使用、安全出行、銀行卡(折)使用、鄰裡關系、愛護環境衛生、就學就醫、創業就業、感恩教育等開展“八個一”培訓活動﹔組建健身舞蹈隊、籃球隊等隊伍4支,寓教於樂開展精神娛樂活動,將脫貧攻堅、掃黑除惡、惠民政策、搬遷政策等通過快板、小品、微電影等形式向安置點群眾呈現,共開展我和我的祖國——感黨恩·住新居·共建和諧新家園迎新春鄰裡大聯歡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暨銅仁市“感恩奮進新時代·群英薈萃助脫貧”文藝三下鄉文藝活動等80余次﹔因地制宜建立道德模范廣場、中華傳統美德文化廣場、法制文化牆,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親敬老、政策方針等宣傳標語30余處,設立“張承源式”黨員先鋒崗16個,從搬遷群眾中選樹10名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道德模范進行宣傳公示,激發搬遷群眾道德自覺和德治能量,破除陳規陋習,培樹德治新風,達到了移風易俗、成風化人的社會效果,幫助搬遷群眾迅速融入城市生活。
發展成果“共享”。依托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和基層黨建體系等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推行“10分鐘便民服務圈、10小時限時辦結制、10公裡就業輻射面”工作機制,著力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和能力,為搬遷群眾提供全方面服務。高標准配套服務平台,將黨組織關系轉接、勞動就業、低保辦理、合作醫療繳納等30多項服務科學細化,全部整合到服務大廳“一站式”辦公,服務大廳實行限時辦結制度,對於能辦結的當場辦結,不能辦結的10個小時內要予以辦理和回復,極大提高了辦事效率。配套建設了健身房、殘疾人之家、“四點半”課堂等20余個服務平台,各群團組織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有針對性地向搬遷群眾提供勞動就業、醫療文化、法律援助、學習提升、休閑娛樂等便民服務,社區“四點半”課堂在團區委的組織協調下,由區職校每年提供3-5名志願者專門負責搬遷群眾子女的學習輔導、興趣愛好培訓等工作,共有80余名青少年固定在“四點半”課堂學習。安置點學校、醫院、超市、銀行、農貿市場、理發店、餐館、公交車站台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10分鐘內便能享受到生活、學習方面的便利。依托位於省級工業園區碧江經濟開發區范圍內的優勢,全力打造10公裡以內的創業就業輻射面,目前園區100余家企業(工地)共提供就業崗位30000余個,極大地幫助群眾解決了就業難題,為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楊玲)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