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貴州戰法”

2020年03月07日10:46  
 

3月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告:正安、水城、關嶺等24個貧困縣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准,同意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是繼2018年度18個貧困縣成功實現脫貧摘帽后,貴州又一次縣級層面的脫貧“加速”。

站在歷史的節點回望,從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到減貧人數和減貧幅度位居全國前列,貴州准確把握脫貧之“勢”,精准推進脫貧之“事”,著力繪底色、增亮色、添成色,奮力擺脫千百年來的貧困狀況,演繹了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貴州戰法”。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能否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說。

基礎設施先行:為農村持續穩定脫貧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過去,這裡曾是中國的交通窪地,“喊應聲跑斷腿”,訴說著當地人出行的艱難﹔過去,這裡曾是貧困落后的代名詞,“人無三分銀”的魔咒讓世代貴州人抬不起頭﹔過去,這裡曾是“眼望嘩嘩河,有水喝不著”,一條懸崖絕壁上的天渠,講述著當地人生活的酸楚。

如今,這裡的百姓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他們遇水架橋、逢山開路,打破了山地制約﹔這裡開鑿出一條條穿越大山的隧道,搭建起一座座漫步雲端的世界級橋梁,織就了一張大氣磅礡的高速路網﹔這裡的百姓念起“山字經”,種下發財林,特色產業風生水起。

貴州是全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泛的地區之一,修路難。1991年,貴陽到黃果樹公路建成通車,這是貴州第一條高等級公路。2015年的最后一天,值得讓貴州人銘記,因為貴州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第一個、全國第九個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如今,貴州高速公路總裡程達到6000多公裡,普通公路更是超過20萬公裡。

快速、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徹底打通了層巒疊嶂的山地。2014年貴廣高鐵開通,貴州省正式進入高鐵時代。11個機場,覆蓋全省9個市州,貴州成為我國西南地區機場分布密度最大的省份。

在打通交通“主動脈”的同時,貴州在疏通“毛細血管”上下了大力氣,解決農村出行“最后一公裡”的問題。2017年貴州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運。此后,貴州提出把公路修到自然村寨、村民小組,發動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三年大決戰,用了不到兩年時間,累計建成7.87萬公裡的通組硬化路,全省近4萬個30戶以上村民組都通了硬化路,徹底解決了農村交通不便的問題,直接惠及1200萬農村群眾。

與此同時,貴州在全省大興水利建設,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庫2634座,建設200多個骨干水源工程,鋪設管道5100多公裡,2019年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3%,集中供水率達到91.5%。如今,貴州正在集中精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攻堅決戰行動,解決剩余279萬名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讓所有貴州農村群眾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2016年起,貴州針對部分農村地區電力保障能力與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不相適應、貧困地區及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電網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大力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如今,貴州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7%,實現所有行政村通動力電,農民生產生活用電得到更好保障。

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改變貧困地區人民的生存條件

“一口黑鍋,一張床,一間破屋,漏風的牆”,這是83歲彝族老人張正英曾經的家的真實寫照。“大大的房子明又亮,就業上學有希望”,這是張正英一家人現在的生活。2016年9月28日,在廢棄舊廠房居住多年的張正英攜兒帶孫,住進了恆大幸福二村青磚白牆的100平方米新房。原來“做夢都不敢想”的事變成了現實。

張正英一家此前住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那裡是中國西部最貧困的山區之一。得益於精准扶貧的易地搬遷政策,一家人走出大山,兒子有了工作,孫子在家門口上了學。

張正英一家生活的改變只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案例。2015年底,貴州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槍”,啟動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期間,搬遷總規模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49.4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

從2015年6月打響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當頭炮”,到2019年11月20日,這場總規模達188萬、相當於3個冰島全國總人口的“大遷徙”順利完成。隨著這盤“大棋”落子布局,接下來就要讓棋“活”起來,從“怎麼搬”向“搬后怎麼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讓搬遷移民實現從“客人”到“主人”的轉變。

搬遷群眾入住后,貴州著力把工作重心轉向后續扶持工作,加快建立完善“五個體系”,即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繼續書寫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將安置點建成搬遷群眾的幸福家園。

“我們實行一站式辦公,群眾‘最多跑一次’就能把事情辦好。”黔西南州冊亨縣百口鄉黨委書記羅朝康說,百口整鄉搬遷安置點設有政務服務中心、黨群活動中心、綜治警務中心、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等機構,還配套建設了“青春課堂”“銀發課堂”、幼兒園、便利超市、休閑廣場等。

通過“五個體系”,貴州有效解決搬遷群眾遇到的各種生產生活問題,保証每戶家庭有一人以上穩定就業,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據隨機入戶抽查,搬遷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達99.5%,對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滿意度達99%,對住房的滿意度達98.3%,對就業脫貧措施的滿意度達97.9%。

農村產業革命:為持續穩定脫貧構建牢固的產業支撐

脫貧攻堅,群眾增收是“硬核”。

2020,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更是一個希望的年份。

在貴州脫貧攻堅最新“戰法”裡,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奮力奪取“兩個勝利”,是喜嘗產業革命碩果后的又一次全新啟程。

孫志剛認為,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靠傳統的、常規的辦法來抓農業結構調整,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必須採取超常規的、帶有革命性的舉措促使其全面變革。

靠“一根竹”走出深山,“一根草”點石成金,“一隻雞”“一條魚”補齊受益短板的赤水市,靠發展特色產業在貴州省率先脫貧。“通過多年努力,赤水市已累計發展商品竹林85萬畝、金釵石斛9.1萬畝,年出欄烏骨雞730萬羽,生態魚養殖1.5萬畝,直接帶動兩萬多名貧困人口增收。”

2018年年初,貴州在全省發起一場深刻的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採取超常規舉措,全面推行產業選擇、農民培訓、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等“八要素”,大面積、大幅度調減玉米等低效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茶葉、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精品水果、生態養殖等高效特色產業。

2019年年初,貴州明確12位省級領導領銜,在全國聘請7位院士作為產業發展顧問,在省內組織專家團隊,採取一個產業一個領導小組、一個工作專班、一個專家團隊、一套推進方案的措施,系統推進茶葉、水果、辣椒等12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如今,桐梓的方竹筍、安龍的食用菌、湄潭的茶葉、播州的辣椒、岑鞏的林下經濟……貴州各地用一個又一個的生動實踐証明,隻有超常規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深入落實“八要素”,推動“六個轉變”,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才能為脫貧攻堅“增亮色”。

“把2020年作為貴州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以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的責任擔當,群眾不富、寢食難安的為民情懷,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的堅定意志,奮力奪取決勝之年的全面勝利,讓貴州延續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得到歷史性解決!”孫志剛說。(肖克 劉久鋒)

來源:農民日報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