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蒲新中街道:建起“4+N”防控體系

2020年02月08日18:5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向群眾宣傳防控知識
向群眾宣傳防控知識

新建於2017年的新蒲新區新中街道是遵義市唯一的易地扶貧跨縣搬遷安置點,居民人員結構復雜,城區配套設施尚待完善。新冠肺炎疫情對他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他們發揮群防群治、聯防聯治、嚴防嚴治,村寨、社區,6萬余名群眾與干部一起齊心抗疫,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一人一條”的出門條制度便從他們這裡發源……

新中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海峰提著一個消毒噴壺往6號還房小區的進出口進去。19歲的志願者小張把他攔下來。他一邊對身邊的一名干部說“抓緊去文武村看看”,一邊仰起頭讓小張給他測體溫。

體溫檢測正常后,他側身從花杆邊上的缺口進了小區。新中街道辦“疫情防控指揮部”在小區裡的某棟樓裡,同事們都在裡面緊張而有序地工作了十多天。小區裡的小喇叭在播放著:“各位居民,各位居民,小區實行臨時性自我封閉管理,嚴格落實出門條……”

我們都是“N”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對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一次重大的“考試”,考量著各級政府的治理能力,考量著全體黨員的奉獻精神,考量著全國人民的意志品格。2017年成立的新中街道面臨的難題有點多:遵義市唯一的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這裡,這些新市民怎麼管?新建的城市,城鄉結合,小區通道太多,怎麼堵?整個新區戶籍不完善,來往人員復雜,怎麼防?

李海峰說:這是一場“大考”,事關生死,我們必須過關。臘月三十,新中街道辦“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成立,一場戰役打響!

新中街道共有5個村4個社區,17000多戶61000余人。這其中有撤鎮建辦前新蒲鎮的原住民,也有全市各地來新蒲新區買房定居的外來客,還有跨縣易地扶貧搬遷來的新市民。不說外來客和新市民,就是原住民們也因為支持新區建設,很多都搬離原籍住進了還房小區,原有的戶籍體系被打亂了,新的管理系統尚未健全,甚至原有的鄰裡、親朋都疏離了。而且正值春節,居民們回鄉的、聚會的、旅游的,啥時候出門,啥時候回來,僅靠滿打滿算也才193個的街道辦和村、社區干部排查、管理、疏導,難度和壓力可想而知。

“我們建起了4+N的防控體系,推行網格化管理。”李海峰介紹說:4,是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志願者隊伍和應急隊伍,這四支隊伍是我們的核心力量,總是在最前沿。

“那麼N是?”

“N就是我們吶!”面對筆者的疑惑,寒風中正在對小區進去人員進行登記、開出門條的幾位大爺異口同聲地說。他們都帶著口罩,帶著“共產黨員”或者“志願者”的紅袖章。

看著村裡的干部大過年的天天忙得足不沾地,挨家挨戶宣傳、詢問,冬天裡卻滿頭大汗,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來。一些村民坐不住了,他們說:這個病來了,大家都跑不脫。走,我們一起干!他們紛紛到村委會、社區、小區管理處主動請纓,有的還直接把家裡做小買賣用的小喇叭也提過來了。80歲的從務川縣搬遷到鬆源社區的老黨員申學萬接過社區干部肩上的黨旗說:“讓我來!”

於是,新中村的黃國元來了,6號還房的張銓汶來了,大山村村民巡邏隊成立了,新科小區居民義務宣傳隊喇叭響起來了。整個街道的村落、小區、商戶家家戶戶都自發地加入到了戰斗。出錢出力,圍剿病魔。鬆源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紹東說,有群眾支持,我們戰斗力猛增。新中街道有6萬多人口,我們就有6萬多個“N”。這一場浩瀚的人民戰爭,肯定會勝利。

他們織密了網絡

鬆源社區6號還房就是那個著名的全市唯一跨縣安置小區,這裡的41棟樓裡住著來自務川、仁懷、桐梓還有本區易地扶貧搬遷來的建檔立卡群眾近2000人。社區的網格化管理一直非常“給力”,小區裡有小超市、衛生室,早就實現了“九個不出院”。“但也因為是安置小區,回鄉過年的多,外地來訪的親戚也多,再加上我們是開放式的小區,沒有圍牆,管理難度確實大。”

在疫情防控前期,社區干部主要工作是入戶宣傳和排查,做到戶戶登門,人人見面。還要給自述沒有去過疫區、也沒有和來自疫區人員接觸的群眾簽訂“承諾書”,去了多遍沒有能見面的人戶,他們就在門上貼“告知書”。新中街道辦微信公眾號“和諧新中”有一條信息這樣描述他們的工作:

“‘喂?你好,我是新中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請問你和你家人有感冒、發燒、咳嗽的沒有,有沒有接觸過從武漢或者外省來的人員……’這是大年初二,新中街道征拆處工作人員王均富打電話給文武村轄區居民的對話。從有無病症,到是否接觸外來人員,再到苦口婆心勸說居民在疫情期間不要聚會、不要串門、不要外出。這天,各村(社區)電話業務員晚上十點收工,統計員十二點收工,街道指揮中心凌晨兩點收工。”

慢慢地,居民中的黨員站出來,主動承擔宣傳和排查的工作﹔而后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了隊伍,通村通組的大小路口,他們幫著測體溫,做登記,拉橫幅。打算趁著新年替兒女們完婚成家的家庭主動群發信息“支持防疫,婚期延后”﹔喜歡父母爺孫兄弟姐妹歡聚喝酒打牌的也收起了臘肉香腸說“來年再聚”。

黨員和群眾的匯聚,讓網格化管理更加細致。新中街道從上至下按照精細化、規范化和及時高效化進行管控。疫情防控指揮部組建指揮調度中心,運用30台智慧手持終端搭建一個實時指揮平台,實現防控工作統一指揮調度。成立了10個戰地臨時黨支部,將新區抽選到一線的黨員干部、街道辦分村包保黨員、黨員志願者等拿進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鬆源社區在原有一個黨支部,三個黨小組,六個網格員,十一個樓棟長的基礎上,增加了戰地臨時支部,還有由社區醫務、警務、物管、保安等同志組成的應急隊﹔老年黨員和群眾組成的宣傳隊。志願者隊伍也逐漸擴大,有市裡、區裡選派的志願者,還有每棟樓每天自發下樓來參加工作的樓棟志願者。19歲的張銓汶是從務川搬過來的,她說家裡人都支持她來當志願者,“今天我負責給進出小區的鄰居檢測體溫,雖然事兒小也是盡一份力。”

“我們每天志願者的人數是不同的。需要人做啥事,在微信群裡通知一聲,就一呼百應。”張紹東說:昨天,三渡鎮的愛心企業給我們居民免費送菜,考慮到不能讓大家聚集領菜,我們就在群裡說需要每棟樓一個志願者來幫助大家領菜發菜,很快41棟樓的41個志願者就下樓了,菜也及時發到各家各戶。

李海峰說:“6萬居民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使全街道網格化管理織得更密,對全體新中人的防護也能更牢固。”

出門條、圍欄及其他

1月31日晚上,新中街道幸福社區的居民們都收到一份通知:“應90%的業主要求,對本小區實行全面封閉……”並要求各業主帶上本人身份証到社區大門辦理出門條,一人一條當日有效,出門憑條,進門收回。第二天一大早,要出門的居民陸續來小區門口辦理出門條,大家都說:這個好,雖然麻煩點,但是管用。

“每個村的出村路口我們也有檢測點,要離開村子也要開出門條。”李海峰介紹說。

由新中街道辦首創的“出門條”管理模式,能有效地對小區進出人員進行排查和記錄。無論是誰,沒有出門時開具的出門條就無法進入小區,真正做到了“外防輸入”,也能通過比對台賬,對居家隔離人員進行有效管控。很快,全區實行了“出門條”,並在其他地方得到推廣。

正月初四晚上,參加完街道辦的每日調度會后,鬆源社區支部一班人又開了個小會,商量開放式的六號還房小區怎麼實現封閉管理,一致同意連夜安置圍擋,將小區圈護起來。大家說干就干,找板子拉工具,叮叮當當地釘了起來。“居民們都來幫忙,一直整到半夜四、五百米的圍擋起來才把小區封好,隻留這一個口子。”張紹東說起非常感慨,依靠群眾才是制勝的法寶。

現場隨機詢問了幾位居民,能不能理解封閉管理的政策,得到的答案都是:怎麼不理解呢!管不嚴我們才要找他們喲。張紹東笑著說:昨天隔壁小區就鬧起了,說是放了一個不是他們小區的人進去,大爺大媽們硬把人家哄出來了。

“對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們忙不贏,我們也有義務把關。”

……

截稿之時,接到張紹東發來的信息:

年近七旬的夏平書是易地搬遷來的貧困群眾,2月6日一大早,她急匆匆地來到鬆源社區辦公室,要捐500元錢給社區買口罩。她說:“這是我平時撿廢品節約下來的。以前我家有困難的時候,政府給我們的幫助太多,現在我也想盡一點力。 ”(文/胡瑋 宋亮亮 圖/宋亮亮)

(責編:鄧慶雨、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