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齐全的设施……走进水城区第三小学,琅琅读书声回荡在校园。
搬进新家读新学校,五年级学生尤双丽开启了新生活。“校园环境优美,老师认真负责,我学得开心,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尤双丽说。
水城区第三小学是以朵街道住武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项目,是一所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入学问题而建设的小学。该校2019年建成招生,学校教育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在校学生1314人,其中有521人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
建校以来,学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开展多元化课程教学,为学生们打造优质的教学环境。同时,为了帮助学生们快速适应并融入新生活,学校开办了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航模、足球等20个学生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培养多元技能。
自从加入了足球社团,四年级学生刘国丽每天放学后都要训练,为即将开赛的水城区小学生足球赛作准备。“我从小就喜欢足球运动,搬家前没有条件训练,现在有这么好的训练环境,我一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期望,加强训练,争取取得好成绩。”刘国丽说。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水城区第三小学只是水城区高质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的缩影。
近年来,水城区把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及时调整、优化布局,根据1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新建、改扩建安置点学校22所,增加学位1.6万个,确保所有搬迁群众的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入园入学。
各安置点学校标准化配置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计算机等设施设备,按照“六化四园”标准,完善学校运动场地和校园绿化美化等附属工程,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能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上,水城区已实现所有安置点学校营养餐全覆盖,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严格执行学生资助政策,确保精准资助到位,解决搬迁群众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此外,水城区还将安置点学校教师队伍配置培养作为提升安置点学校质量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来,全区共招聘、引进教师2031人,其中安置点学校教师828人,有效满足了安置点学校教学需要。同时,借助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省教师发展中心等资源,用好“国培”“省培”项目,专项培训安置点学校教师5207人次,实现安置点教师培训全覆盖。
另外,水城区还将省级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省级初中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区级幼儿园名园长等一批名校(园)长选派到安置点学校担任校(园)长,促进安置点学校管理水平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共青团水城区委、区教育局、区妇联等部门密切协作,安置点所属街道、社区、村组积极配合,教师、志愿者主动参与,在安置点开设免费“四点半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解决了搬迁群众在城区务工无法按时接送孩子、孩子放学后无人管理的问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通讯员 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