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正是镇宁蜂糖李成熟上市季节。
镇宁自治县六马镇弄袍村,满坡种满蜂糖李,饱满的果子挂满枝头,村民采摘果子装箱后,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天刚亮,村民韦进文接到广州客户电话订购30斤大个蜂糖李,他马上骑着摩托车赶往李子基地,选准八分熟的蜂糖李,捏了捏,麻利地采摘放进果篮。
“按等级卖,今天客户预定特级果,每斤50元,采摘包装后,发快递,客户明天就收货。”韦进文说。
随着蜂糖李成熟上市,打电话前来订购的消费者和商家越来越多,韦进文每天接很多预定电话。“蜂糖李俏市,不愁卖。”韦进文说,今年自家的李子进入盛果期,收入肯定好。
此前,韦进文在外务工,2014年,回家种植蜂糖李,面积30亩,2018年初挂果,当年就卖了上万元,尝到蜂糖李带来的甜头,他暗暗下决心打理好蜂糖李产业。“蜂糖李需要精心管护,才能提升产量和品质。”韦进文说,自家的蜂糖李亩产量几百斤,按照市场价均价每斤25元,亩产值超过1万元。
蜂糖李产业发展有盼头,韦进文的妻子也放弃在外务工,回到家乡共同管理蜂糖李。“现在订货电话增多,每天清早就到李子基地采摘、包装、发货,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妻子高兴地说。
正如韦进文家一样,弄袍村家家户户都忙着在蜂糖李基地采摘果子、装车、发货。“过几天,客商就来村里大量收购,村里道路会堵车咯!”弄袍村党支部书记陈兴五说。
作为蜂糖李产业发源地,弄袍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零星种植蜂糖李,2006年开始产业化发展,蜂糖李规模逐渐扩大,如今,该村蜂糖李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并迅速向周边村寨、乡镇延伸,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贵”。
目前,在六马镇,蜂糖李形成以纳建村“打帮河精品水果园区示范带”、弄袍村“蜂糖李母源地和原始森林保护区”、板乐和果园“蜂糖李核心种植区域示范带”、打帮河沿岸精品水果和蔬菜产业示范带的“一区三带”格局,蜂糖李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以蜂糖李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镇宁自治县致力打造“蜂糖李之乡”,把蜂糖李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按照宜种则种、宜扩则扩的原则和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将镇宁规划为一个核心区、一个拓展区、一个辐射区、一条蜂糖李产业示范带“一核二区一带”,推进蜂糖李产业全域式规划、连片式打造、集约化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镇宁自治县蜂糖李种植面积达16.16万亩,采收面积7.5万亩,总产量3.75万吨,产值达11亿元,带动建档立卡户2685户11760人增收。
除镇宁,蜂糖李产业迅速在安顺开花结果,关岭自治县、紫云自治县的低热河谷地区,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陆续种植蜂糖李,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今年,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安顺市聚焦品种优、效益好的蜂糖李产业,于4月制定出台《安顺市蜂糖李产业发展规划》及《安顺市蜂糖李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地方独有特色水果“蜂糖李”作为重点水果产业来抓,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基本思路,加快推动蜂糖李品质优势向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安顺蜂糖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目标既定,安顺市将以镇宁自治县六马镇为核心,在良田镇、简嘎乡、沙子乡,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四大寨乡海拔600至1000米的区域发展蜂糖李种植,形成安顺蜂糖李生产核心区;在北盘江及支流流域按照宜种则种的原则发展蜂糖李种植,打造北盘江流域安顺蜂糖李产业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