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遵义日报消息:近段时间,在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官堰坝区里,香葱长势良好,工人们正忙着清洗、整理香葱,待包装好后发往上海,一派丰收在望的忙碌景象。
无独有偶。干净优质蔬菜走俏全国各大市场,这在遵义并不是个例:
道真面向重庆、成都市场,致力做成渝“菜篮子”,积极引进成渝农产品批销商入驻道真,实现道真蔬菜直销成渝大市场;
仁怀五马镇东升农场,常年以种植菜心为主,主要销往粤港澳、珠三角,在2020年被认证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
……
这些利好消息展现的是遵义持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把蔬菜作为农业八大主导产业之一,精准定位扩规模,补齐配套夯基础,生态种植强品质,产销对接拓市场的重要成果。
精准定位扩规模
从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小规模、零星分散发展,缺少稳定有效的供给,就难以开发和占领市场,即便有订单也难以持续兑现,容易失去市场,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为推进规模化建设,今年我市明确以坝区为主阵地,高标准建好10个市长“莱篮子”城郊型保供基地、10个外向型单品规模化蔬菜基地,通过城郊型、外向型“两条腿”走路,重点抓好20万亩保供蔬菜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以稳定全市30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
城郊型保供基地重点在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绥阳县、湄潭县等6个县(区)发展相对连片1000亩以上重点蔬菜保供基地10个,安排好蔬菜茬次衔接,多品种搭配,确保持续生产,不断供应。
外向型单品规模化蔬菜基地打破行政区域抓好生产布局,突出区域优势单品蔬菜,如茄子、苦瓜、菜椒、菜豆、香葱、大葱、结球甘蓝、芹菜、香菜等品类的布局以市场需求为主,实现以销定产,以规模占领市场。
当规模化问题得到解决后,新型经营主体活力随之增强,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我市不断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已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名领衔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技术团队、一套技术方案的“五个一”农业技术服务保障机制,引领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遵循适度规模经营原则,运用“返租倒包”“产值奖补”等激励手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抓好新型职业菜农培育,破解“谁来种”的难题。
今年,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着力在全市培育职业菜农3000余名,以此推动蔬菜产业发展。
补齐配套夯基础
过去,配套基础设施薄弱,采后处理技术落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一直是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短板。
今年,致力在采后处理上下功夫,精深加工上谋新篇,我市明确:
创建省级采后处理示范基地5个、市级采后处理示范基地15个,着力引进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加快完成“老高山”“卓豪食品”“尚兴汇”“苗幺娘”等蔬菜加工企业改造。
目标明确,措施得力——
依靠企业主体和政府投入,围绕坝区发展加快清洗整理、分级包装、冷链贮运等采后处理设施设备配套,加快推进2021年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
进一步摸清100亩以上规模化生产基地采后处理设施设备配套情况,在商品蔬菜生产大县合理布局配套设施设备。
紧盯成渝经济圈、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制定优势蔬菜采收和分级技术规范,在10个外向型单品规模化蔬菜基地率先实现分级包装,贴牌上市。
蔬菜商品化率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加——
支持蔬菜加工企业与蔬菜种植经营主体、基地对接,围绕菱角菜、萝卜、青菜、胡萝卜、大头菜、豇豆、生姜等深加工潜力单品,延长深加工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
开展精准招商引资,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本土企业的改造、外省企业入驻提供便利条件和有效服务,促进蔬菜项目尽快落地。
生态种植强品质
干净优质是遵义农特产品的底色,也是特色。
今年,一系列着力在生态栽培上求突破、质量效益上求提升的措施正加快落地:
培育优良品种,在生产环节请专家作技术指导,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及恶劣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测;
制(修)订优势单品蔬菜(如茄子、香葱、结球甘蓝、豇豆)等产业技术标准,推动蔬菜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认证工作;
对已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生产主体,加大产品农残监督抽查力度,未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经营主体,一律不准进行各类展览展销、评奖、政府采购目录及享受政府奖补政策;
积极开展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321”高效接茬模式研究,重点研究绿色防控、一膜多用、统防统治、精准施肥、节水灌溉、农机农艺结合、优质高产、节本增效和高效轮间套作技术和模式;
在流通环节,设立产品标准、统一品牌标识、建成追溯系统;
突出遵义蔬菜干净、优质特点,依托“黔菜”公共品牌,深入推进“遵菜入沪”“遵菜入渝”等宣传推介活动,加大生态、绿色蔬菜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
“我们针对不同的蔬菜品种,制定相应的栽培种植操作规程,并加强蔬菜产地检测,种植的蔬菜深受消费者喜爱。”提起汇川小茄子走俏上海大市场一事,汇川区泗渡镇党委副书记吴晓海满是自豪。
产销对接拓市场
前端,田间种得好;后端,更要卖得好,这才是产业兴旺的核心。
遵义坚持产销一体化,从市场找出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健全销售体系,巩固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让蔬菜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进一步摸清省内外目标市场需求,抓好规模化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数据采集分析工作,按市场需求科学制定生产计划,指导组织生产。
深入开展蔬菜销售“冬春攻势”“夏秋攻势”,积极开展省外优质采购商进遵义活动,组织经营主体参加省外各类蔬菜展销活动。依托国有蔬菜配送平台,着力抓好“七进”工作,提升市内蔬菜占有率。
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培育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大销售主力,畅通农产品出省通道。
“不仅要卖得了,更要卖得好。产销协议签订以后,我们积极与重庆企业对接,商议收购价格,尽最大努力让黔菜在重庆卖个好价钱。”桐梓县茅石镇镇长周婵霜说。
从满足本地市场,到供应省外市场,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走俏全国各大市场,围绕建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今年以来,遵义蔬菜产业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绩单:
截至4月底,全市蔬菜累计种植面积为110.6万亩、产量192.82万吨、产值46.66亿元;食用菌种植面积为1.69亿棒、产量4.73万吨、产值5.94亿元。
这是稳产保供的遵义自信,更是黔菜出山的遵义底气。(遵义日报 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