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袤的乡村寻找诗和远方

—— 贵州以党建引领着力建设生态文化村

2021年04月28日07:35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3月18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印发《关于宣传推广北京市平谷区独乐河镇北寨村等128个生态文化村先进建设经验的通报》,我省镇宁自治县高荡村、锦屏县雷屯村等7个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紧扣“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示范作用突出”的全国生态文化村要求,自2009年以来,贵州各地以党建为引领,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和民族特色村落,保留特色乡村传统文化,培育良好乡风民风。截至目前,全省获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已达44个,名列全国前茅。

生态旅游 绿色资源变绿色资产

春日里的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风光旖旎。上沙洲、下沙洲、玉龙潭、观光采摘园、观音洞等一步一景,游客们或拍照打卡,或悠闲漫步。

“今晚,我们准备在这里安营扎寨。”清明小长假期间,来自贵阳的游客石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准备在雷屯村来一次露营体验。

“雷屯村每年接待游客可达10万余人次,拉动地域经济收入约1000多万元。”雷屯村党支部书记龙相远说,人气爆棚的背后,得益于全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合理的生态利用。

打造生态旅游乡村,雷屯村“两委”领头,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护绿行动,做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文章,发展蔬菜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如今的雷屯,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庭内庭外花飘香,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乡村出现在人们眼前。

雷屯村是贵州打造生态乡村、建设绿色发展高地的一个生动实践。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贵州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借助乡村旅游的东风,让群众吃上“生态旅游饭”。

2019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坐落在佛顶山东麓,有“佛顶山的眼睛”“黔东仡佬圣地”之称。在佛顶山景区从事导游多年的邓仕琴介绍,景区已从最初的民族村寨发展成为五星级景区。“现在每天游客量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特别是在节假日,我们都忙不过来。”

“立足佛顶山的绿色生态资源,我们引进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真正把佛顶山的绿色资源变成了绿色资产。”佛顶山村党支部书记黄秀金说。

美丽乡村大舞台,生态宜居迎客来。在贵州,绿水青山正成为乡村发展的靓丽底色,助推生态振兴、文化振兴。

文化为魂 民族村寨变特色村落

错落的吊脚楼、古朴的青石板、大榕树下小广场、插秧的布依人……走进水城县花戛乡天门村,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2014年11月,天门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七部委认定为全国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以文旅产业发展为抓手,天门村大力实施“三改三化”、透风露雨整治等项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吊脚楼进行修缮,将混凝土砖房逐步拆除并迁出吊脚楼群,提升村寨民族风味,最大限度地平衡人居环境改造与古村落保护的关系。

贵州是一个拥有18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省份,截至2020年底,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各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和保护民族特色传统文化——

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在传统竹编工艺中融入现代创新理念,在传承和发扬民族特色技艺的同时,让赤水竹编走出大山,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依山傍水、古树成林、民风淳朴,是一个已经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布依村寨。“有山有水,有布依族风情,还有美味的庖汤。”游客李女士说,这里真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少数民族的多彩铸成了贵州的多彩!紧盯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传承,贵州正朝着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目标阔步前行。

治理有效 文明乡风促良好社风

良好乡风具有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贵州各地把乡村治理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铁的决心、硬的举措、严的作风,破除陈规陋习,净化社会风气,以实际行动规范村规民约、完善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

走进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笔直的通村路干净整洁,红瓦白墙的农家小楼在山水间错落有致,院子里村民谈笑风生……

共建共治共享,富裕起来的大坝村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瞄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开始了乡村提升规划:修建通组路、产业路,建设垃圾池、垃圾转运站,统一标准、风格打造大山里的“华西村”;规范党员管理,实行党务、村务公开;制定通俗易懂的《大坝村村民“二三四”公约》,规范村民行为,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激情……

“过去,人们都说‘大坝大坝,烂房烂瓦烂坝坝’,现在,宽敞整洁的沥青路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漂亮的别墅,日子过得像金刺梨一样,金灿灿的!”大坝村村民陈老伍说。

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村史馆等场所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先贤榜、乡贤榜、积德榜“三榜”评选和“六月初六秧苗会”滋养民心,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如今的大坝村,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乡风文明扑面而来。

旧俗移,新风立。通过去陋习、强治理、树新风、添活力等举措,贵州深入抓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广大农村实现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变,全力打好乡村振兴开局“第一枪”。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