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群众享受15分钟便捷生活 “村改居”得到更多就业机会

安顺推进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2021年04月15日09:05  来源:贵州日报
 

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泥土里“刨”生活,这是西秀区蔡官镇鼠场村村民赵小翠曾经的生活。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农民变为市民的她彻底告别过去,过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在她看来,15分钟能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就是美好的城市生活。

搬迁前,她住老木楼,常常透风漏雨,最害怕过冬天,一家人围着几亩薄田辛苦劳作,一年收获3000斤稻谷、2000斤玉米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她心里一直藏着一个“城市梦”,梦想着能在城里工作生活。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赵小翠的梦想得以照进现实。2017年,赵小翠家6口人搬迁到蔡官镇易地扶贫搬迁点春晖社区,一家人免费住进120平方米的新房子,再也不用担心透风漏雨。

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搬迁后,勤劳的赵小翠找了两份工作,社区扶贫车间做刺绣、附近豪德商贸城快递公司做分拣员。她的丈夫在安顺主城区世通和府小区做保安,两人每月收入近6000元。

“搬到城镇后,就业机会多,刺绣手工活可以带回家做,骑车15分钟就能到豪德商贸城做快递分拣员,所以做两份工作一点都不难。”赵小翠说,蔡官镇还开通到安顺主城区的公交车,3元钱车费,30分钟就能到达,很方便。

以产定搬,产城融合。蔡官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促进群众更好地融入小城镇生活,以强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宜居“三个功能”为抓手,营造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依托产业园、就业车间、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充分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

如今,走在西秀区蔡官镇街头,公交车穿街而过,公园里人头攒动,三五成群地聊着天,街道两旁商店林立,顾客选购心仪商品,处处洋溢着都市生活气息。

同样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西秀区旧州镇通过“村改居”+“旅游产业化”发展方式,成为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的另一个样板。

松林村作为旧州镇带动发展的乡村之一,2013年,在“村改居”政策支持下,松林村与旧州村合并为碧波社区,全村1462户4876人全部由村民变为居民。

俞开芬是土生土长的原松林村人,在未实行“村改居”前,种地、赶集卖童装是她家主要收入来源。赶过最远的集市有40多公里,为了能有个好位置,常常要凌晨4点出发。回想起曾经的生活,俞开芬感慨:“种地只能解决温饱,卖童装虽然能补贴家用,但每天东奔西跑很累。”

转机出现在2014年,旧州古镇建设完成,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看到商机的俞开芬决定在家门口创业,开店卖旧州鸡辣子、小慈菇、豆腐等特产。随着游客增多,她又将自家老房子开发成民宿,增加餐饮生意,年收入也从当初的几万元增加到30多万元。一家人过上小康生活,再也不用四处奔波。

在碧波社区“村改居”过程中,为了让村民逐渐适应居民生活,户籍制度按照“1+33”配套政策,外来人员落户“零门槛”,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还设置政策过渡期,期间,居民依旧享受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医疗、教育等政策,依旧享受农民户口同等待遇。

“碧波社区像俞开芬家这样从村民成功转型成为居民的例子很多,社区仅餐饮店就有200多家,社区约有1.1万流动人口依托旅游业实现稳定增收。”碧波社区居委会支书朱红刚介绍。

在安顺像蔡官镇、旧州镇这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样板还有很多。安顺立足区位条件、交通优势及资源禀赋,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建设工作,围绕让城市更美丽、社会更文明、市民更幸福的目标,紧紧围绕“人”“地”“钱”的问题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城镇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就业、公共服务、人口转移、城镇治理、城乡融合、政策保障八大支撑体系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安顺市深入推进“一分三向”安顺新型城镇化模式、“1+N”镇村联动模式,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综合体、城市山体公园、湿地公园、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水路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一城三区”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00余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1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3.35%。

安顺力争到2025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141万人,纳入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的安顺区域内城镇人口达到1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赛)

(责编:吴锋、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