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母先才:我家收入翻了10倍

2021年04月12日15:07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 (记者 彭典 杨昌鼎) 陶艺馆里,母先才正在做陶器。揉一团泥,在木质转轮上转几圈,不停地捏捏、拉拉,不出三五分钟,一个古朴的碗就成型了……

母先才是花茂制陶手艺第四代传承人,13岁跟父亲开始学做土陶。2014年,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他开办了村里第一家陶艺体验馆。

4月1日,他给记者算起了自家去年的收入:红火的乡村旅游让他一年收入30万元,是以前的10倍。

现在的母先才早已习惯了在镜头下演绎制作土陶的艺术。镜头前这位技能精湛的土陶艺人面带微笑,手法熟练自如。

早前,通过制陶卖陶母先才一年会有三四万元的纯收入,还要供一对儿女读书,压力很大。但他不忍心技艺失传,咬牙坚持了下来。

2014年,母先才通过政策的支持,申请到小微企业鼓励资金,再加上贷款和借来的本钱,总共投资近百万元,扩大了陶艺馆的规模。

母先才将陶艺馆改用电窑,1000元产值的成品只需1间电窑烧12小时,并且不用人管。

“电窑可以精准地控制温度,烧出来的成品坏的也比较少,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质量。”母先才说。

他补充道:“现在陶艺馆里做得最多的是盬子,这是用来蒸鸡的罐子。2015年,花了半年时间,改良10多次才成功。用盬子蒸鸡,既不会流失营养又留住了鸡肉的原味,是店里的镇店之宝。”

忙的时候,母先才一天要做10个“盬子”,都得提前预定。

现如今,搭着花茂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陶艺馆的生意越来越好,很多学校都来学习、参观。截至目前,已有50多个学校同他达成协议,定期前来研学。

母先才打算在花茂村建一个“花茂土陶展览馆”,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向游客讲述土陶制作的全过程。

为了不让技艺流失,他还打算招收学徒,将制作土窑的技术传承下去。

“我可以给学徒开工资,只要他们感兴趣,并且愿意好好学。”母先才说。

母先才是花茂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如今,花茂村融合当地农耕文化、土陶文化、古法造纸,注重老木屋、土石屋、茅草屋、土院墙、石板路等传统建筑风貌保护,花茂民居已成为乡村旅游主载体。

目前,花茂村有3家陶艺作坊、4家文化企业、6户电商、13家特色农家乐、28家特色产品店、30余种文化创意产品、100余户乡村旅游经营户。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