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四化”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点“希望小课堂”

2021年03月18日08:45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据毕节市政府网消息:为真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针对搬迁群众子女放学无人照看的情况,柏杨林街道秉承用心为搬迁群众服务的理念,结合柏杨林搬迁点实际,以“五化”模式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点“希望小课堂”,为搬迁群众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管的忧虑。目前,柏杨林街道开办2个小课堂,固定服务志愿者15名。2019年以来,共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70场次,服务时间670小时,覆盖青少年3100人次。

一、规范化打造服务阵地

一是有牌子,功能基本完备。有醒目的“希望小课堂”标志牌,有满足孩子活动的桌椅,有专用资料柜存放学习教育活动资料。有书柜、报刊架。现有各类学习书籍1200册。二是有场所,设置科学合理。整合街道和学校的资源,投资7.3万元在阳光小学和群团工作站分别创建“希望小课堂”阵地,已于2020年6月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并通过大手拉小手转变思想和激发内生动力,树立正确三观。三是有制度,管理规范有序。建立完善教师、班级、心理辅导室等管理制度,由社区团支部书记担任班长,志愿者负责日常管理、召集组织和教学工作。建立学员、教师和教学台帐,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时间,及时跟踪、分析、评估教学效果,推动希望小课堂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

二、定制化提供服务

一是定点教学。每天安排2名志愿者老师去阳光小学希望小课堂为40余名搬迁户子女进行教学,每次教学不低于60分钟。认真解答孩子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授孩子们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们树立学习信心和兴趣。认真做好孩子们唱歌、绘画、书法等方面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课后作业的辅导。截至目前,在阳光小学共开展教学18课时,涉及青少年774人次。二是就近辅导。借助群团工作站阵地为扶贫车间有需要搬迁户子女提供就近作业辅导。通过组织孩子观看电影、手工制作、户外活动、技能知识学习等方式,切实解决扶贫车间务工群众孩子放学后无人管的忧虑。截至目前,共为扶贫车间4户有需要搬迁户子女辅导20人次。三是送教上门。疫情期间,为实现搬迁学生“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教”目标,柏杨林街道团工委志愿者遵循“家庭自愿、免费教育”的原则,将“四点半课堂”授课模式改为“送教上门”服务活动,送教服务全部实行免费,并且让送教的志愿者在辖区卫生院做好体温检测等措施,保证社区孩子们疫情期间也能学到知识、享受教育。疫情期间“送教上门”工作计划,将志愿者按2人一组,一次三组进行排班,按照周一、周三、周五下午三点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截至目前,已经开展送教上门活动58次。

三、专业化选定老师

一是组建师资队伍。组建一支以15人西部计划志愿者为主体的师资力量,每天常态化为安置点希望小课堂40名孩子们辅导作业。结合每个孩子的不同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对其进行辅导。二是整合各方力量。积极联系城区3所学校的优秀专业教师,倡导利用上课之余到街道开展英语、音乐等特色课程。截至目前,共计3名优秀教师参与特色课程辅导,涉覆盖青少年300人次。三是强化思想教育。聚焦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利用“希望小课堂”开展红色文化宣讲、革命传统教育、童谣传唱、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宣传等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截至目前,共开展思想教育3次,覆盖青少年150人次。

四、多元化设置课程

一是丰富内容,增强吸引力。“希望小课堂”开设兴趣英语、安全教育等7种课程,打破以往的“黑板粉笔”模式,整合党工委和社区部门以及社会力量,丰富了课堂条件内容,增加图书阅览、多媒体上课等需求,上课的孩子们从“听说读写”扩充到“学思读想”的领域,即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学习到知识,又提升了孩子们内涵,促进其健康成长。二是按龄分类,突出层次结构。因年龄上的差异,结合实际,每天孩子们到希望小课堂后,由指定的老师采取签到或者点名的方式按照年级划分学习区域,分别由志愿者老师进行辅导和教学。三是按需施教,设定培养目标通过在希望小课堂设立微心愿墙,用于满足孩子一些物质需求,当孩子们有什么兴趣、爱好需求时,进行专门台账统计,切实做到孩子们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希望小课堂着重以音乐、绘画、书法等兴趣课程为主,截至目前,共开展音乐、绘画、书法等兴趣课程共11节,覆盖青少年300余人次。兴趣课程的开展目的在于更好拓展素质教育,同时有效为搬迁群众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管的忧虑。(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