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

“三线”精神浸润城市血脉

2021年03月18日09:50  来源:贵州日报
 

缘起乌蒙山,共忆“三线情”。

上世纪6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号召下,“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支援建设大军们,怀揣着同一个理想信念奔赴祖国西南腹地,在茫茫的乌蒙山间,建起一座辉煌的工业城市——六盘水。

从此,这片土地上,多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三线建设者,铭刻了一段段激情昂扬的“三线记忆”,升腾凝练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对六盘水而言,是三线建设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

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六盘水建立煤炭、钢铁、电力和建材等企业27个,总投资达29亿元,资金的大投入、资源的大开发、人员的大流入、要素的大集聚,快速形成了六盘水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开创了六盘水的工业文明新时代。

在那个生活艰苦的年代,来自天南地北的三线建设者们,怀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把他乡当成故乡,在六盘水深深扎下根,默默奉献一生。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三线建设者们通过努力奋斗,助推六盘水在三大矿区的基础上,建成了盘江集团、水矿集团、首钢水钢集团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西电东送”主战场,为这一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积蓄了强大能量。

几十年来,“三线人”推动六盘水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前行,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六盘水从荒凉的深山之地成为一座美丽的文明城市,并实现了“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

沿着历史的足迹,追寻前进的力量。

顺应时代之需、传承之要,2013年六盘水修建了国内首个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筑就了这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21349件(套)馆藏文物文献资料,展出的1328张图片,1380件实物,250余份档案资料,时长1548分钟的音像资料,馆内从工作证、瓦泥作业工具的小物件,到室外展区蒸汽机车、解放牌汽车、龙门刨床等18件珍贵大型实物,点滴再现着“身居山洞观世界”的艰难,也传达着“脚踏群山争先锋”的奋进。

一批又一批六盘水人从“三线故事”里受到教育,老三线人在这里重温奋斗青春,学生志愿者在担任小小解说员的角色中汲取成长养分,垂髫白发穿梭于历史车轮的接力传承之中。

六盘水深挖三线建设时期史实资料、鲜活故事,总结提炼“三线精神”的时代启示和当代价值——

新建党性教育主题展厅,将三线建设博物馆打造成为六盘水市党性教育基地,并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组织三线精神报告团到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宣讲六盘水的创业史、建设史和发展史,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当年气壮山河的三线建设壮举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

如今,“三线历史”已成为镌刻在乌蒙深处最难忘的记忆,“三线企业”已成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三线精神”已浸入六盘水这座城市的骨髓、融入了六盘水人的血液。

经历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接受“三线精神”的洗礼,六盘水,这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成长型资源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回首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明天。

六盘水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加强文物的征集,保护、展示,进一步讲好三线故事,传承好“三线精神”,让更多的人从这片红色沃土上感受精神力量,迸发爱国情怀,让“三线精神”永放光芒,谱写凉都新篇章!(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屠琪)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