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高莉
新春伊始,雷山县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人杨国超就遇上了“幸福的烦恼”:由于订单量激增,他的非遗藤编技艺工坊里4台编织机不间断工作,生产出来的藤笪也无法满足工人用于手工拉花的需求。
“供不应求,要赶紧购买新设备。”杨国超站在各式各样的藤编工艺品展示区前,一边给藤编花兜里种养的绿植浇水,一边与设备维修师商讨引进新设备的细节,最终决定购买10台藤笪编织机,扩大生产量。
70后的杨国超是雷山县大塘镇交腊村人,从小就从父辈处耳濡目染藤条、竹子编织技艺。成年后,在浙江义乌务工,那些充满创意的形形色色的饰品开阔了他的眼界,想要传承藤编技艺、回乡创业的种子便在当时种下。
近年来,随着雷山县加大非遗项目扶持力度。2017年,杨国超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开始传统藤编手艺项目创业。2019年2月,杨国超被认定为雷山县非遗代表性项目藤编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在浙江务工时,只要有商品展览会,就能看到他的身影,每次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里开始研究,很努力、很用心。”杨国超妻子周宏艳说。
目前,杨国超已研发出四脚系列、五脚系列、积木与藤编结合等8种不同的桌面花兜。“有了新想法,我都会尝试,这样才能继续研发出更多更实用美观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需求越多,需要的工人也越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更多。”杨国超说,新增设备到货后,工坊将增加200多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雷山县加快推动非遗扶贫工坊建设步伐。县非遗中心积极向省文化和旅游厅申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目前,有20家工坊列入“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雷山县成为全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最多县份。
手工艺加工作坊对于劳动力的门槛低,生产场地不受限制,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增加群众收入。杨国超的工艺品加工厂已经覆盖了各乡镇的生态移民安置小区,给小区搬迁户提供了更多就业渠道。
83年出生的王启英从雷山县偏远乡镇达地水族乡搬迁至雷山县羊排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后,一直在杨国超的非遗扶贫工坊上班,已经工作两年多的她,除了完成自己工作任务,还承担了培训新人的责任。“每月有2500多元工资,还能就近照顾孩子老人。”王启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