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擦亮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金字招牌

2021年02月05日07:53  来源:贵州日报
 

群众吃上“旅游饭”

手捧越吃越香的“旅游饭”,已将餐饮店从1家发展至3家的李珍内心充满感激——珍惜、感恩家乡馈赠的一切。

回到家乡雷山西江苗寨创业前,李珍在广东、上海等省市漂过,家乡层层叠叠的吊脚楼、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在她的眼里是静态的,年复一年,唯有节庆里响起的歌、跳起的舞增添了一抹灵动与色彩。

时光荏苒,李珍在家乡创业已有十几个年头,亲历西江苗寨从一炮而红到驰名中外的巨大变迁,目睹西江从苗族村寨到知名景区的华丽变身,对“活”起来、“火”起来的家乡更加热爱。她经营的餐饮店里,雇佣的都是当地村寨居民,所用的食材也从当地农家采购。

西江巨变的重要转折点在2008年,这一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苗寨举办。当散发着浓郁民族文化气息,映衬着如黛青山、潋滟碧水的“天下第一苗寨”西江亮相,时光凝练的惊艳让其一鸣惊人。

一组数据见证巨变:2008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不足1亿元;2020年,接待游客462.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73亿元。

西江“李珍”们捧起的“旅游饭”,根源在于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山水文化融合生辉的西江让余秋雨感叹“用美丽回答一切”,让无数中外游客视作心之所向的旅游目的地。

挖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

走进黔东南,犹如跌进绿色海洋,67.98%的森林覆盖率,让绿色成为黔东南最厚重的底色。3000多个民族村落星罗棋布,409个中国传统村落熠熠生辉,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古朴图画。

千百年时光淬炼与精心呵护下,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这两个黔东南的优势资源,已蜕变成璀璨耀眼的宝贝。

“牢牢守住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2016年,省委为黔东南做出重大战略定位。

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黔东南在坚持保护优先、融合发展主基调基础上,以全域旅游六大理念为指引,以“大思路、大动作、大布局、大景区”为方向,以“三山三江一中心”为骨架,按照功能板块、品牌线路、核心景区、节点城镇层次,编制《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5)》《黔东南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努力构建全州一张图、一盘棋的旅游发展体系,并以每年分县市举办两届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倒逼机制,推动景区建设和环境建设有机统一,带动一批景点景区改造、基础设施改善和城乡面貌改观。

做好“民族文化+”文章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两个宝贝”大放异彩,旅游成绩亮眼。

全州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500亿元,推出锦屏隆里古城、黄平旧州古镇、凯里下司古镇、剑河温泉等一批新景区新景点。

镇远古城成功创建5A级景区;全州A级景区达到73个,境内“三山三江”处处如画、步步成景,“一城两寨”历史悠久、底蕴厚重。

总结推广出丹寨县万达旅游小镇“企业带县”、剑河县反召村“乡村旅游+”、等一批旅游扶贫新经验、新模式;创造性地探索出“共建、共管、共享”的“三共三带”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涌现出“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农文旅融合发展等6种经验典型;打造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岜沙苗寨、万达小镇、镇远古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2017年至2019年,旅游扶贫9项工程累计带动15.56万人脱贫。

黔东南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2016年至2020年,全州累计接待旅游人数4.83亿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3.05亿元。

“十四五”时期,黔东南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充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全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唱响“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品牌,推动旅游发展从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强化州级在旅游规划建设、资源开发、宣传营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做精、做特、做优一批精品线路和景区景点,推动串点连线扩面,形成百花争艳的大旅游格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好“民族文化+”文章,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让游客尽享黔东南“文化大餐、山水盛宴”;大力实施“满意旅游”创建行动,推动旅游产业化持续提档升级。(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责编:吴锋、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