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竞芳菲 艺润心灵聚力量

2021年02月02日08:45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向秋樾

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也以其独有的影响和魅力反哺群众生活。过去这一年,现实题材佳作泉涌,贵州影视好评不断,而文艺工作者在深入基层撷取创作灵感的同时,也积极以“文军”的角色,投身到脱贫攻坚战中。在不断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今天,新时代的文艺家不仅在创作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作品方面潜心钻研,也肩扛责任,以文艺力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彰显新时代下的贵州文化自信。

现实题材闪耀时代舞台

随着《腊梅迎香》云剧场的精彩呈现,由贵州文化演艺集团主办、贵州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执办,历时3个月、10余家省内外文艺院团参与的贵州“2020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季”日前圆满收官。

现实题材一直是舞台艺术的创作“宝库”。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抓捕闪光的亮点进行创作及至排演,通过剧目传递精神鼓动,给人们创造新生活的热情持续发力,成为舞台艺术工作者的重要选项。我省舞台艺术呈现出来的“现代风味”日渐浓厚,展现出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内涵。

从“2020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季”上演的剧目可以看出,关注现实生活的剧目成为主流,话剧《出山!》、黔剧《腊梅迎香》、花灯剧《村里那些事》、京剧《锦绣女儿》、歌舞剧《高高威宁》等,或展现脱贫攻坚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的喜人蝶变,或聚焦绣娘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的“华丽转身”,或反映乡村振兴中营造风清气正的崭新气象,或表达乌蒙山下年轻人奋斗的青春梦想,每一部剧目,都充满了芬芳的泥土气息,让人如沐春风。

黔剧传承人、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认为,用黔剧、花灯剧、话剧等艺术形式来讲好贵州故事,彰显新时代贵州精神,是现实题材在舞台艺术中的映射,体现出贵州舞台艺术对于现实题材的关注和担当。

借助舞台艺术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热潮和生活火花,是“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的具体体现。无论何时何地,当下的景象始终是艺术家的创作触发点。

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办将《腊梅迎香》《出山!》《村里那些事》《锦绣女儿》列入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文化和旅游部将黔剧《天渠》等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由此可见现实题材在当代舞台艺术中的分量。

拓展舞台艺术传播空间。落幕不久的“2020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季”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传播。因疫情影响而采取的线上直播方式演出的黔剧《腊梅迎香》,在线观看人数达50万人次,其他平台5万余次。这意味着,贵州演艺“云演出”的新业态悄然开启。

省内剧院演,省外全国演,贵州现实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通过“走出去”,在全国多种展演活动中频频亮相。

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推动舞台艺术走向多元化。从单一的年代故事到厚重的现实题材,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在时空演变中不断提高,其中折射出这么一个鲜明的艺术遵循:只有把创作之根深扎于人民中间,精品佳作才会不断泉涌。

影视贵州里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从《雄关漫道》《二十四道拐》《星火云雾街》《伟大的转折》到《花繁叶茂》《正是青春璀璨时》《吉他兄弟》,从《极度危机》《侗族大歌》,到《地球最后的夜晚》《无名之辈》,红色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民族题材交织下的贵州影视,在时空的嬗变中不断切换闪回、不断淡入淡出,贵州元素的镜像表达,贵州人的豪迈壮志,在一部部影视剧中突显,透出自信,也透出期待。

近几年来,贵州影视创作十分抢眼,尤以电视剧的表现最为出色。单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出品的4部电视剧、电影在央视碰巧霸屏——央视1套黄金强档首播《花繁叶茂》,重播《伟大的转折》和《星火云雾衔》,晚上央视6套重播电影《旷继勋蓬遂起义》。4个月后的7月13日,央视8套首播贵州三线题材电视剧《正是青春璀璨时》,10月又首播贵州题材电视剧《吉他兄弟》。

贵州符号为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天上掉下个UFO》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的一个故事单元,虽然只有30分钟的长度,但影片表现的内容令人捧腹,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观影体验。该片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效应,就是2020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游客根据新闻和电影提供的线索,纷纷到拍摄地三都盖赖苗寨、平塘“中国天眼”和“天空之桥”踏地寻景。

同样如此,电视剧《吉他兄弟》央视热播带来的巨大影响,加快了正安吉他产业园跻身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的步伐,吉他产业园由此多了“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标签,电视剧艺术显然成就了以文促旅之功。

正如贵州籍导演毕赣所言,贵州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丰富性,总是让人沉醉其中。在他看来,故事片里所展示出来的美感,是浸润在心底的,贵州的符号积累需要积沙成塔。

主创人员强烈的乡土意识,驱动其下意识地把地理符号,当作家乡形象塑造的艺术因子来进行表达。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具体操作层面,这种嵌入式的影像效果对观众感知来说具有锦上添花之效。

怀着坚定梦想投身电影实践的毕赣、鲁坚、饶晓志、丑丑、唐煌等贵州籍青年导演,因为故土情怀,他们都把故事发生地和电影拍摄地放在贵州,作品中基本都可见到贵州民族村寨和都市街巷的真实影像。

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是铸魂,要想有传世之作,就要有传世之心。从一部部呈现于视野的影视剧作品中,人们不仅看到了绚烂的山水风情,也看到了镜头背后贵州形象塑造的强烈冲动,那份文化自信,皆蕴积在一个个镜头的剪接当中。

文军扶贫有温度显担当

1月22日上午10时,贵州美术馆刚开馆就迎来一批观众,他们都是同一企业的员工,正在展出的贵州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专题成就展,是该企业这次党建活动的主要内容。

这并非我省第一个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展览。2020年12月23日,贵州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专题成就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展;2020年11月10日,“贵州脱贫攻坚百米画卷”作品展在省文史馆开展;2020年10月,省扶贫办主办贵州省脱贫攻坚网上展馆举行……过去一年中,“文军扶贫”已成为各类展览的关键词。

一年来,无论是在省内外的演出舞台,还是在大山里的田间地头,总活跃着“文军”的身影,他们以文艺形式讴歌扶贫路上的英雄故事,把作品写在贵州磅礴大地上,以自身特长为乡间带去宣传思想和文化滋养,在“采”文化、“送”文化和“种”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0年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贵州省“脱贫攻坚故事”征集整理记录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11个省级文艺家协会深入基层开展系列采风创作活动,参加艺术家达1000多人次。

艺术家们走入田间地头,不仅带回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为各地群众送去欢乐、“种”下文化的种子。

据了解,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文艺演出逐步恢复,多彩贵州山地文艺轻骑兵走基层、文艺志愿小分队送欢乐下基层的队伍又一次出发,将精彩作品送到各村寨中去,相关送文化下基层演出共开展了40场。

而对基层的文化单位和文艺团体而言,开阔眼界、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创作水平、与更大的展示平台产生连接,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激发基层文化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条件。为此,贵州省中青年文艺骨干系列培训班、“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辅导员培训等系列,针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培训和服务相继展开,让文艺之花在贵州大地上争相盛开。

基层文艺热闹非凡,放眼全国,在各大平台引发观剧热潮的“贵州制造”影视作品也为各地带来连锁效应。

自电视剧《花繁叶茂》热播后,花茂村的乡村旅游也被加了一把“火”,据相关部门统计,该剧的热播直接带动花茂村300余人就业、200多名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今天,文艺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不仅能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能作为一个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让文艺创作向文化产业过度,真正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站在“十四五”的开端,贵州“文军”在过去的成果中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更多带动基层文化发展的路子,而他们曾经“种”下的文化种子也在迅速发芽、生长。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