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家,我和产业做“邻居”

2021年01月14日08:02  来源:贵州日报
 

1月10日,新年钟刚刚来临,祝福的大雪就伴随而至。麻江县金竹街道后坝移民小区,一栋栋“幸福楼”,也裹上层层银色。

杨光珍刚从离家约500米的蓝莓园返回小区家里,心里还在为抢时间完成修枝施肥感到高兴。

“今年是承包30亩蓝莓的第一年,要好好维护,为挂果做准备。”他说。

“十三五”期间,麻江全县易地扶贫搬迁2050户8990人,金竹街道后坝移民小区是最大的安置点,安置1236户5322人,全部为建档立卡人口。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麻江县结合实际,多举措探索搬迁户就业问题。于是,有了杨光珍的蓝莓园,有了他辛勤耕作后的喜悦。

2014年扶贫普查时,杨光珍家所在金竹街道河山村,全村295户1147人,有166户602人属于贫困户,是深度贫困村。

“三代房、泥巴路、穷人住。”是当时河山村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杨光珍家也如此,他家被定为精准贫困户。

杨光珍有眼疾,很少出远门,一家就靠几亩地维持生计,由于缺乏技术指导,耕种的都是低效传统作物。尽管家人勤恳,但一年收益也只够一家人吃饭。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的延伸,时代脉搏牵动了这个贫困小山村,也改变了杨光珍一家的命运。

2018年底,杨光珍家搬进了后坝移民小区100平方米的新房。

“搬之前,也曾犹豫,离开了世代经营的土地后,怎么发展,吃穿怎么办?”杨光珍说,在扶贫干部的几次劝说下,他总算想通,下定决心搬出大山谋新生活。

精准脱贫,产业是“根”,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为有效打消万千搬迁户的顾虑,麻江扶贫工作队开始对症下药,多举措保障搬迁户就业增收。

2019年后坝移民社区成立了扶贫车间,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了9家加工和生产企业进驻运营,可解决搬迁户500余人上岗。

2020年,为满足搬迁群众多方面就业需求,提供更多选择机会,麻江县投资500万元与生产商在社区合资发展食用菌生产,重点解决搬迁户老弱劳力就业问题。

同时,每年按照200万元的8%投资收益利益联结搬迁贫困户,实现搬迁户每户每年有1600元稳定收入。

除食用菌外,麻江县还投资200万元扶贫资金,从农文旅公司认购200亩已产生效益的蓝莓园,承包给搬迁户,公司提供技术指导,保底收购。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知道机会来了。”杨光珍想自己拼一把,圆自己的创业梦,于是承包了30亩。

“蓝莓效益好,收入可达5000元一亩,照料好后比打工收入多。”看到了希望,杨光珍格外在乎自己的承包地,也就有了他顶着风雪的精心呵护。

把众多产业搬进社区,让群众在不过多改变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实现就近就业、就近创业,稳步增收,麻江一直在努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乾)

(责编:吴锋、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