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县税务局对口帮扶村贫困户易地搬迁到巧马社区,成为了新市民。张德厚 摄 |
过上小康生活的梦想,古已有之。希望生活越过越滋润,远离贫困和饥馁,是每个中国人最朴实的愿望。如今,全面小康的美好画卷已经展现在眼前。在贵州大山里,有一个个动人的脱贫故事,讲述着人们与贫困的搏斗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你好,新生活!”
清晨,天刚蒙蒙亮,在贵州省册亨县高洛街道办事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韦天阳的早餐铺已经热闹起来,磨米浆、上笼屉、熬汤头,香味弥漫开来,食客络绎不绝,这个不到12平米的小铺子,每天要迎来百多位客人。
“以前在老家,一家3口挤在40多平米的瓦房里,风来漏风,雨来漏雨,吃水靠肩膀,出门靠脚杆,娃娃上学要走2个多钟头,天不亮就要起来,为了娃娃的安全,只能从一年级就在学校寄宿。我文化程度不高,平常就在镇上搬砖、扛水泥,打点零工,活儿多的时候,能有个800多元,妻子在家围着半亩地打转,全家一年收入还不到5000块钱,生活苦得很。” 回想起以前的生活,从八窝村尾寨组搬来的韦天阳红了眼眶。
册亨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滇黔桂石漠化连片特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2018年石漠化率高达58.43%。位于册亨县丫他镇西北山岭上的八窝村尾寨组更是石漠化的典型,这里石多、土薄、地瘦,人均耕地仅0.45亩。过度垦殖导致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发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大雨来时,村民们既要关注村前老蛮沟的水患,又要注意屋后的大坪山滑坡,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吃愁穿愁睡也愁,脑壳垫个木枕头。”这句谚语,是当地贫困的生动写照。
变化始于2016年。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启动,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这188万人中,册亨县要搬迁8.75万人,占到了4.7%,是贵州省搬迁人数最多的县区。地处地质隐患点的尾寨组被列为整组搬迁对象,2019年5月,尾寨组74户284人离开大山,住进了高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新家在一栋7层小楼的一层,两室一厅60平米,通水通电,娃娃读书近,看病也方便,最主要是不用担心涨水、滑坡,下雨天也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从深山来到城镇,搬进新房的韦天阳至今难掩内心的喜悦。
为了让曾经世世代代靠土地生活的搬迁户搬得出、住得下,黔西南州党委政府精心规划,在高洛安置点成立了山水鞋业、万旺锦绣服饰等5个扶贫车间,解决搬迁人员就业问题。当地政府还启动了“政府+银行+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行申请,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进行担保,银行向贫困户发放5万元左右的扶贫小额贷款。
眼瞧着安置点的人越来越多,韦天阳开始筹划开个小铺子、做点小生意,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包保责任人——册亨县税务局扶贫干部安其英。
搬迁户积极主动,扶贫干部尽心全力。得知韦天阳有这个想法后,安其英忙前忙后,带着韦天阳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寻找适合的店面。没多久,2万元的贷款到账了,店面也租下来了,位置就在居住区附近的农贸市场里,人流量大,租金便宜,经过简单装修和技术学习,2019年11月,韦天阳早餐铺开张了。
“3月中旬恢复堂食后,小店的生意一直不错。除去成本,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快赶上过去一年的收入了。我们今年8月就把银行的贷款还完了,上个月,还用手里的余钱买了辆二手面包车,做好的米粉也能送货上门了。”韦天阳高兴地说,“扶贫搬迁‘利甲习’(布依语,意为‘好得很’)!”
“十三五”期间,贵州实现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期间,全省建成安置点946个、安置住房45.35万套,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上百万山区群众变成“城里人”,过上了新生活。
“我要用双手创造未来!”
“省农科院的专家要来培训林下种养殖技术啦!”晚上6点多,红寨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的“干部夜校”就已热闹起来。早早赶来上课的群众一边找好位置坐下,一边兴奋的讨论着自家的打算和想法。离正式开始还有十来分钟,除了第一排正中间的位置还空着,其他已坐得满满当当,那个空位,是村民们特意留给同村村民李祖应的。
“哒哒——”熟悉的声音由从院门传来,只见拄着拐杖的李祖应一瘸一拐的走进来,快速地融进暖黄色的灯光里。
“老师,最后一个人也到了,那么就提前开始吧!”村支书李云峰说道。
村支书口中的李祖应,患有先天性腿部残疾,4岁,当别的孩子跑跳着玩耍时,他只能拖着弯曲的腿在自家门口爬来爬去;7岁,当别的孩子背上书包踏进校园时,他只能趴在床上捧着一本字典认字;23岁,正是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双亲却相继离世;长期照顾他的大哥也在六年前因病去世,只剩他一人孤苦伶仃,由于缺少劳动力和技术,2013年,李祖应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政府低保和好心人救助勉强维持生存,曾经一度对生活丧失信心。2017年,税务部门扶贫干部朱昌恒成为李祖应的包保责任人,这个90后小伙的热情,像一束光照进了他的生活。
起初,李祖应对扶贫干部很抵触,但朱昌恒不仅帮他收拾屋子、送粮油、送衣被,在他生病时还给他买药、带他看病,渐渐地两人成为了知心朋友。在扶贫干部帮助下,2018年李祖应住的危房得到改造,在春节前搬进了新家。
今年4月,朱昌恒帮李祖应申请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做保洁员。一开始李祖应并不想去:“一是怕自己干不好,二是怕人家笑话我。后来小朱带着我去,不怕脏不怕累地跟我一起干了几天活,我才发现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现在,李祖应每天都按时在村里打扫卫生,夜校培训也从没落过一节课。除了每月409元的低保,现在每个月多了公益性岗位800元的稳定收入,他还通过扶贫补助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年底有分红,生活更有保障了。
晴隆县是贵州最后摘帽的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红寨村位于该县东南部山区。2014年税务部门对口帮扶前,红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占到了全村人口的16.84%。今年10月,李祖应和全村其他28人一道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至此,红寨村全村脱贫。
“政府又给我发补贴又发工资,还帮我发展蔬菜种植、家畜养殖,他们都没放弃我,我更不能放弃自己,要用双手去创造未来!”李祖应说。
2012年底,中国贫困人口有9899万;2019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551万,7年减贫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低到0.6%,创造了减贫史上的奇迹。
在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贵州,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23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30.8万,每年脱贫人口超过100万,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变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累累硕果汇集铸造出决胜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全省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贵州这个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西南山区省份,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与全国人民一道向全面小康迈进。(田江韬 韦涵 王保车 朱昌恒)
![]() |
黔西南州税务局对口扶贫村税务法律顾问在为该村村民开展“法治惠民”讲座。陈璐 摄 |
![]() |
贞丰县税务局驻村干部辅导贫困户子女做作业。金铭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