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贵州各地迎来温暖的“小阳春”,时逢生姜采收时节,各地姜农都赶在这个好天气,完成最后的采收工作。
在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办塘堡村的青冈坡上,无数绿枝倔强地从青色大石头下钻出头来,在冬季的艳阳中茁壮生长。青冈坡下,数以百计的农户正在俯身采姜,花花绿绿的头巾点缀在青冈坡下,一派积极奔向新生活的场景。
“老板明天还要人吗?我带着我儿媳妇来。”“我家还有个亲戚50多岁,能不能来?”午间休息刚结束,一群工人簇拥着现场管理员吴贵海七嘴八舌地问起来。
吴贵海是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青冈坡基地生姜采收的现场管理员,他大声回应:“年龄不是问题,只要能干活,明天早上7点来这里登记点名。”
大家满意离开后,吴贵海摊开手里的名单,笑着说:“每天100多人,我得仔细核对,下午收工给他们发钱。”
说话间,吴贵海从包里掏出3叠百元大钞。他解释,农户们用不惯微信,每天他都得带现金来,根据分工不同按80至150元/天发放工资。工资高,周围的农户都抢着来务工。挖姜、砍枝、装袋、称重、背货、装车……分工有序效率高,大家干得十分起劲儿。在这里,留守在家的妇女找到了用武之地。
作为全省最大的生姜种植产区,镇宁自治县以“小黄姜”为主要品种,生姜种植面积达15.11万亩,产量达30万吨,预计今年产值超10亿元,可带动2万余姜农增收。
回顾历史,镇宁的小黄姜发展还要追溯到4年前。当时,虽种植历史悠久,但农户产业发展意识不强,种植零散,发展缓慢,多年依旧还保持在小农经济的水平线。
为加快产业发展步伐,2016年,镇宁引进首家台资企业,成立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生产、加工及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为镇宁小黄姜产业发展埋下伏笔。
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永雄回忆:“2016年,镇宁生姜面积6万亩,但品质不高价格受限。2017年,我们一边建厂一边展开小范围收姜,当年,市场低迷姜农正愁销路,我们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对贫困户保底收购,许多老人带着孙子推着板车天不亮就来了。消息传开后,第二年全县的生姜种植面积就翻了一番。”
作为全省为数不多做生姜深加工的企业,黔棠姜公司的到来,为镇宁小黄姜产业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保底收购,大大提振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避免了出现滞销等问题。
与此同时,镇宁自治县政府积极筹措涉农资金1100万元用于小黄姜产业发展,对姜农进行补贴;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小黄姜产业发展专家库,成立小黄姜种植专班开展种植技能培训,提升小黄姜生产经营水平;积极与大润发、沃尔玛、中航工业集团、各大中小学等进行对接,拓展销售市场;支持企业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实现“线上线下”营销两手抓,建设并运营电商销售服务网点61个;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参加省市各类展销会、推介会。
“每年,我们从栽种到采收都会采取相应的培训,先培训合作社和大户,再到现场进行面对面的细节化指导,通过系统性培训提升姜农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亩产值甚至高于玉米10倍。”镇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站长程蕾说,因为生姜经济价值高,老百姓的种植热情十分高涨。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镇宁小黄姜正不断朝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前进。
2020年,“镇宁小黄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镇宁大力推行建基地、上规模、创品牌,特色产业发展形势愈发强劲;农村电商让小黄姜迅速进入大城市。在黔棠姜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加工、搞活流通、开拓市场、打造品牌一气呵成,当地姜农紧密地融入了产业链分享红利。镇宁小黄姜远销四川、重庆、浙江、湖南、内蒙古、俄罗斯等地,成为小有名气的地方特色产业。随着我省脱贫攻坚的连连告捷,生姜产业也在“接二连三”的道路上迈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