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大方县绿塘乡魔芋种植基地里,干部群众正在进行魔芋测产,田间地头欢声不断。
“这里魔芋长得好,亩产2500公斤不是问题。”看到测出的魔芋产量,绿塘乡牛场社区工作人员黄家海信心满满说,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商品魔芋的价格最高可卖到20元1公斤,而产出的一代魔芋种,市场价格可卖到每吨4万元。
今年初,绿塘乡因地制宜,在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的龙昌坪山下,发展种植魔芋8000亩。为了帮群众算清楚经济账,提高参与产业发展的信心,绿塘乡在牛场社区、高潮社区等各村(社区)相继开展了魔芋测产工作。
“现在正值魔芋采挖季节,我种植了60亩魔芋,基地里每天都有10多个工人务工。按照现在测产量,每亩可达3000公斤左右,今年预计收入可达100万元左右。”作为绿塘乡发展魔芋产业首个吃到“螃蟹”的人,牛场社区种植大户杨华笑得合不拢嘴。
在牛场社区,像杨华一样外出务工回来后发展魔芋种植的散户就有70户。目前,牛场社区魔芋种植面积达3300亩,其中,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栽种2800亩、群众自主种植面积500亩。
为何魔芋产业在绿塘乡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原来,选择魔芋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源于一次偶然。
绿塘乡牛场社区一位村民在了解到市场需求后,开始小规模种植魔芋10余亩,没想到获得了丰收,当年收入10多万元。
曾经的绿塘乡在辣椒、刺梨、皂角等产业发展方面进行过多方尝试,但并不尽人意。看到村民种植魔芋获得了丰收,绿塘乡通过比较发现,种植魔芋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划算得多。
2019年,绿塘乡引进大方县芦笙妹食品公司到绿塘乡试种魔芋2000亩,取得成功。经测产,二代种种植区域,商品芋亩产均超过2000公斤,最高达到5000公斤,产量、品质均超过当年周边县乡种植基地。
魔芋是喜阴植物,从种植环境和市场前景来说,绿塘乡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山区,日照较少,雨量丰富,湿度较大,是魔芋栽培的最适宜区。
“产业发展得好不好,群众是看得见的。”绿塘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余廷贵坦言,为了更好地发展魔芋产业,绿塘乡成立了魔芋专班,专门负责魔芋产业发展。同时,通过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将党支部建在魔芋产业链上,在全乡成立合作联社,对全乡7个村合作社进行统筹管理,统一资金、采购、种植、技术、销售等。
此外,绿塘乡还组织干部群众到四川、云南等地去考察学习,全面掌握种植技术,组织群众在田间地头进行培训,共同发展魔芋产业。
对于一直在外务工、今年刚返乡回来的村民韩德祥来说,心里可谓是乐开了花。
“去年春节回来,看到大家都在种植魔芋,我就跟着种了4亩多地,现在,我的商品芋还没有采挖出来就已被收购商全部预定。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收入5万元不是问题。”韩德祥笑着说,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现在都不想出去务工了,今年准备把剩余的4亩全部用来栽种魔芋。
据悉,为确保魔芋销售,绿塘乡与大方县芦笙妹食品公司签订了保底回收合同,降低了种植销售风险,并通过多渠道与大市场进行产销对接,拓展销售渠道,解决种植的后顾之忧。
如今,大方县绿塘乡已然探索出了“一社两业”齐头并进的新做法、新思路,正不断推动魔芋产业做大做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闵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