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党云丽)“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层层叠叠,几座风雨桥连接着两岸,苗家阿妹阿哥十分热情,星星点点的灯火让人很心安,到晚上九、十点依旧热闹,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很浓郁……”这是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方女士,对西江千户苗寨的第一印象。
今日的西江千户苗寨,山清水秀,民族风情别具一格,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展示着古村落的原汁原味。西江被称为是一个民族陈酿千年的圣地,是一部民族的史书,是研究一个民族的活化石。然而,在2008年以前,西江只是一个坐落于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苗寨原始村寨。
“2007年以前,西江只有5辆车,其中一辆还是我的拖拉机,出行很不方便。”说起西江的变迁,西江村民委员会主任李松感慨地对记者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推进,西江旅游业取得飞速发展,经济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里几乎每户都有一辆私家车,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大家都感谢党的政策好。”
历经十余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的职能,发展成享誉全球的知名景区。同时,通过“六助一建”的方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助力脱贫攻坚不断取得实效,被列入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西江模式”脱贫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雷山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民族村寨脱贫被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列入全球100个成功减贫案例。
谈到“西江模式”带来的红利,李松告诉记者,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产业化运作,在给村民创造就业岗位之余,还将每年门票收入的18%作为分红给老百姓,确保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同样享受到乡村旅游发展红利的阿侬苗家餐饮品牌负责人李珍告诉记者:“我原来是在广东打工,也去过上海,做过工人,当过服务员。后来有机会返乡创业,在政府的帮助和旅游发展下,我的餐饮店从1家发展为3家,日子越过越好。”据了解,李珍经营的餐饮店员工都是当地村寨居民,他们来自西江、大塘、三棵树等地,食材也从当地农家采购。
随着景区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呈“井喷式”增长,李珍的餐饮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收益不断改善的同时,她也通过到各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完善经营理念,她说:“做生意也不能坐井观天,最近两年我也在不断出去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经营方法,以便更好的做好服务。”
数据显示,在西江,7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西江景区为村民提供了导游、环卫等800多个服务岗位,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1800余元增长到2019年的22300余元,有10户村民成为千万富翁,有48户村民成为百万元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000余元,全村共有1132户农户购买了私家车。
近年来,雷山县吸取“西江模式”中的宝贵经验,将旅游与其他产业高度融合,积极打造“西江—县城—大塘”特色城镇旅游带,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西江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围绕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苏宁易购、网易严选入驻雷山,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记者看到,即使入秋后的贵州天气渐凉,游客的出行热情却只增不减,晚上九点的西江千户苗寨观景台上依旧站满了人,有人举起手机合影留恋,有人换上苗家服装入乡随俗,有人指向山间的“星光点点”,天上星空璀璨,地上是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