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在中国东盟种业博览会实现6万亩杂稻制种签约

2020年10月26日16:26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岑巩县杂稻制种基地一角。毛权武 摄
岑巩县杂稻制种基地一角。毛权武 摄

近日,在中国—东盟种业博览会上,贵州省岑巩县与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推进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健康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岑巩县51个200亩以上坝区及全县13.76万亩的适宜制种稻田优势资源,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地落实,到2023年,实现广西兆和种业公司在岑巩县建成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达3万亩,三年累计制种面积达6万亩;双方合作组建完成“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岑巩子公司”并正式运营,开展“育繁推”一体化运营,形成长期合作推进体系。

“非常珍惜这次重大机遇,接下来我们会积极做好后续工作,全力服务、通力合作,将岑巩打造成深度融合的国家级杂稻制种产业基地,延长岑巩杂稻制种产业链,着力打造贵州良种岑巩制造品牌。”岑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蒋大伍说。

“岑巩杂稻制种产业基础扎实,自然条件好,尤其是‘又香优’系列品种试制在岑巩取得了明显成功,能与岑巩县合作我非常有信心。”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懿表示,公司将从江苏、海南等地调整制种面积支持岑巩发展,整合优势资源,率先启动岑巩县杂稻制种产业扶贫合作项目,逐步在岑巩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据了解,该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后,实现2021-2023年累计杂稻制种生产产值2.4亿元、优质稻生产产值1.52亿元、杂稻制种和优质稻加工增值产值4亿元,提供80万人次用工,解决5500余人全年就业和稳固1000户以上农户持续增收。2024年以后,每年实现在岑巩开展杂稻制种3万亩,生产产值1.2亿元、优质稻生产产值1.17亿元、杂稻制种和优质稻加工增值产值2.4亿元,提供40万人次用工,解决3300余人全年就业和稳固700户以上农户持续增收。

岑巩县的杂交水稻制种始于1976年。44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狠抓杂稻制种产业发展,成功打造了国内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的“岑巩模式”。2013年8月,岑巩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这也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2020年制种面积3.2万亩,生产种子775万公斤,产值1.17亿元。

“2016年以来,该县制种基地每年保持稳定在3万亩以上,四年实现产值近6亿元,实现种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助推了岑巩县2019年实现‘减贫摘帽’精彩出列。”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中国介绍,岑巩县规划到2021年底创建10个杂交水稻制种“千亩产业园”,建成2万亩全国最优两系组合制种优势区,建成3万亩杂交水稻制种保护区,纳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近年来,为发展壮大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岑巩县通过加大投入,在龙江河沿岸的注溪镇周坪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杂交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以周坪村为中心,占地面积85.92平方公里,涉及3个镇、9个村、761个组、3229户、1.42万人。2018年,该县利用扶贫专项资金政策,撬动民间资本,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种子生产备案生产单位7家,委托企业20家,通过备案杂交水稻品种44个,生产良种1086万公斤,产值1.67亿元。

经过不断的发展,岑巩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杂稻制种基地县,吸引了湖南、四川、广东等10余家国内知名种业公司落户。种子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除销往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外,还出口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同时培育了制种农民技术员295人,引进人才6名,“土专家”85人,其中杨代军、杜方明等20名“土专家”走出国门到印尼、孟加拉等国家指导制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岑巩力量。(万再祥 李昌焯)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