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江口县 梵净山泉甜 生态鱼儿鲜

2020年09月24日09:51  来源:贵州日报
 

“哎呀,好大的鱼。”9月18日,在江口县双江街道齐心村的稻花鱼田里,村民们一边收割稻谷,一边忙着“浑水摸鱼”。

今年4月,得益于当地政府支持,该村以集体形式,规划了70亩田,作为稻花鱼养殖示范基地,探索“稻+鱼”的发展新路。

“预计3000斤左右,每斤鱼10元钱,除去成本,有1.5万多元收入。”该村村委会主任蒋世江说。

蒋世江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田,从栽秧到稻谷成熟,至少要除两次草,每亩100元,70亩稻田,人工除草费需要7000元;除虫药按照每亩投入10多元,又要700多元。因此,每年除草费、除虫药,就要投入近8000元。而采取“稻+鱼”模式,这8000元开支就节省了。

“‘一加一减’,每亩田额外增收328.57元,很划算。”蒋世江说,第一年效益虽少,但“稻+鱼”模式达到了“水稻增产鱼丰收”,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生态种养模式,为大伙开辟了增收新路子。

在该县德旺乡茶寨村下街组,村民宋桥生在30亩稻田里也搞起了稻花鱼养殖。

“现在每斤鱼10元的价格,有点低了,我还舍不得卖。”宋桥生说,前一段时间,趁着好天气,先把稻谷收割回家。对于田里肥壮的鱼儿,他想等错过稻花鱼的销售高峰期后,再卖个好价钱。

近几年,江口立足当地水资源丰富、水质好的优势,在双江、德旺、官和、闵孝等各乡镇,利用稻田资源,发展起几十亩到几百亩,规模不等的稻花鱼。

“稻+鱼”养殖,目前还只是江口生态渔业的一个配角,而主角还是冷水鱼养殖。

早在1999年,江口县就利用水资源丰富、水质好的优势,探索冷水鱼养殖之路。但是,当时因为交通不便,导致市场不畅、饲养成本较高,冷水鱼养殖规模始终无法扩大,形成较大产业。那时,冷水鱼属于“高端消费品”,少则50—60元/斤,多则200元/斤。

15年后的2014年初,杭瑞高速从江口穿境而过,江口的交通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也随之扩大。2016年,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到该县德旺乡净河村发展冷水鱼养殖,江口冷水鱼产业正式“起飞”。

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出的鱼不仅销往广东、广西、云南,还出口越南。去年公司产值达600多万元,带动当地220户群众一起发展。眼见效益好,2018年,该公司又在凯德街道小龙塘,以股份制的方式,新建了一家占地88亩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今年4月,基地正式投下鱼苗。

目前,江口共有生态渔业龙头企业5家,规模养殖场达到35家,总面积6900亩以上。其中,冷水鱼560亩,每年生产冷水鱼苗1200万尾,年产鲟鱼3700吨,渔业总产值1.5亿元,带动全县410户群众发展,成为该县“一县一业”的代表,也是当地“3+2”特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之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济)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