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聚焦“八要素”打好脱贫攻坚“产业牌”

2020年09月21日14:38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大方县长石镇猕猴桃基地游客在采摘猕猴桃。周训贵 摄
大方县长石镇猕猴桃基地游客在采摘猕猴桃。周训贵 摄

近年来,大方县聚焦“八要素”,围绕省、市规划,着力构建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深入推进“三变”改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激活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抓产业规划,确保产业选择精准

依托“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品牌优势和猕猴桃、优质牛肉特色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增强扶贫产业“造血”功能,在扶贫产业上让贫困户获得最大收益,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按照“八要素”大力推动农村产业革命,每年稳定种植商品蔬菜10万亩、中药材12万亩、辣椒20万亩、烤烟14万亩、食用菌2.52亿棒;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2020年9月上旬生猪存栏19.4516万头,出栏18.3022万头,牛存栏9.34万头、出栏 1.92万头;建成天麻(冬荪)基地6万亩、猕猴桃基地4万亩、蔬菜大棚9993栋,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0个、休闲农业园区9个、农村电商网点175个,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逐步跨越。

抓产业就业,确保群众稳固脱贫

发展产业,夯实群众脱贫基础,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贫困群众技术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能。加强贫困户就业对接,采取推介就业岗位、动员企业吸纳、能人创业带动、组织劳务输出等多元化就业扶贫渠道,逐户落实就业岗位,确保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培训农民4.66万人次,吸纳贫困群众就业1.8万人;开发护路员、保洁员等“10+N”公益性岗位2万个,1.12万贫困户5.15万人通过稳定就业实现脱贫。退耕还林37.41万亩,建成经果林基地12.83万亩,对207.04万亩公益林实施生态补偿,聘请贫困户担任护林员3322人,0.26万贫困户1.13万人依托生态补偿实现脱贫。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和休闲康养产业,发展农家乐352户,带动贫困群众1.61万人,实现生态改善和稳定脱贫双赢。

抓主体培育,确保产销对接顺畅

强化主体培育,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支持农户、种植(养殖)大户、经商成功人士、创业能手等组建农民合作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畜社会服务组织,鼓励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围绕发展农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服务范围。强化产销对接,多渠道、多途径开拓销售市场,抓好县内市场产销对接、县外市场营销推广、线上线下平台融合。县内建立农产品直销渠道和直供关系,落实相关单位定向采购县内农产品,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医对接、农企对接,实现大方农产品主导县内市场。县外围绕农产品“黔货出山·风行天下”行动,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依托“乌蒙农商城”等电商平台,借力千喜鹤集团、江楠果蔬等龙头企业,推进“方货出山”,增加农民收入。

抓组织领导,确保政策保障到位

抓好组织领导,确保发展有扶持,及时出台《大方县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三年规划(2018—2020年)》明确依托大方县海拔高、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大力实施“奢香贡茶”品牌战略;出台《大方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着力将猕猴桃产业培育为大方县主导产业”,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猕猴桃产业发展;出台《大方县2019年“春风行动”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明确了围绕“菜、药、烟、果、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蔬菜产业、经果林产业、茶产业、刺梨产业、青贮玉米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出台《大方县农业产业发展“3+2+N”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结合市级产业规划总体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3+2+N”工程,即发展天麻、辣椒、大豆三大优势产业,发展猕猴桃、优质牛肉两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刺梨、蔬菜等产业,形成以“3+2”为主导产业、其他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大方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