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西秀:“村社合一”拓宽乡村致富路

2020年09月10日16:28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近年来,西秀区紧扣脱贫攻坚、产业革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提出党建引领“1148”模式推动合作社建设发展,通过“新建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方式,走出了一条增强组织力带动合作社发展升级、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效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

金秋十月,旧州镇茶岭村茶树绿满山、果树香满园、蔬菜种满田,澎湃着发展动力,勾勒出好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这样的景象,茶岭人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前的茶岭村,山多地少、交通闭塞,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多山少田不出粮,青壮劳力走外乡”成为这个贫困小山村的真实写照,贫穷的阴影在许多村民心里许久挥之不去。“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土地只能种水稻、玉米、高粱等传统农作物,村民只能维持温饱,户均年收入仅有3000多元。”旧州镇茶岭村村委会主任赵泽勇介绍。

如何走出贫穷的困境,带领大家撕掉贫困的标签。选好“领头羊”是关键,经过仔细挑选,因为林显才当过兵、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被任命为茶岭村党支部书记。可是,在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让林显才犯了难。“当时,茶岭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336人,村集体还欠债5万多元。”说起以前村里的现状,旧州镇茶岭村党支部书记林显才记忆犹新。

如何带领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村子走出困境,迎来曙光?林显才结合在部队学到的管理经验,以抓党建助脱贫为主线,开始了“建组织、建阵地、共联结、聚合力”的脱贫攻坚“四部曲”。

一方面,不断发动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开展村情民意大走访、大恳谈、大讨论,进而分析原因,找解决办法。同时,不断强化党员学习培训,持续提升党员干部的水平和业务能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一次次思想升华,一次次观点碰撞,村民的思想观念不断革新,盼发展、谋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

在林显才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办,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干部+贫困户+村民”模式的“村社合一”合作社,通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党建引领为基础,组建了一支由村内具有农业生产经验技术的党员、村干部、退伍军人和村民组成的9人领航员队伍,配合村委做好“村社合一”合作社入户动员、流转土地、技术服务指导等工作。同时,创造性地到云南、福建等地引进13家有经验、有市场、有门路的种植大户,来到茶岭村发展短平快的精品蔬菜种植及销售,彻底解决了产销难题。

2019年,茶岭村共销售蔬菜350万斤,销售额达240万元,带动务工320人次,带动产业发展1065亩,土地亩产值从过去的2500元增长至12000元,村集体经济也从过去的负债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万元。

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了,支部说话办事也管“火”了,茶岭村逐步扭转了传统村支两委政治功能弱化、组织力不强的状况,把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了党组织周围,进入了党建强、发展强的良性循环。

在距离茶岭村不到三十公里的鸡场乡新合村,也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比茶岭村还要贫穷闭塞。2014年,村里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达13.5%。全村贫困人口有119户409人。其中,最偏远的磨满组12户中就有11户是贫困户。当地村民有个顺口溜,“我们住在岩石窝,上上下下都爬坡,要吃一顿大米饭,除非过年差不多。”贫困程度可见一斑。

多石漠化山丘造成贫瘠的土地和闭塞的交通,限制着新合村的农业转型和发展,也成为制约新合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新合村村支两委干部们的脑海中。

“要致富,先修路,要想拔穷根,首先就要改造基础设施。”鸡场乡新合村驻村第一书记谢华嵩介绍,村支两委带头多次到区、乡两级部门对接,积极争取资金。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合村累计争取到各项资金1200余万元,修建了通组路22.8公里,联户路9.8公里,修建机耕道16公里,安装自来水管道3000余米,修建小水窖1个。

基础设施虽逐步完善,但是面对贫瘠干旱而又散状分布的零星土地,如何发展产业这个难题又摆在了眼前。鸡场乡新合村委会主任彭小付介绍,以前村里有肉牛养殖何生姜种植习惯,但都是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品质不能保证、销路难以畅通,必须得说服群众抱团发展。

新合村紧紧抓住西秀区推行“村社合一”合作社契机,通过政府划拨的50万扶贫产业建设资金,加上村支两委成员每人自筹1万元共10万元出资入股,作为合作社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成立了“帆景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积极推行村干部和合作社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社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个做法极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今我们村干部自己也是合作社的股东之一,与合作社‘生死与共、唇齿相依’,工作起来更加有干劲儿了。”鸡场乡新合村党支部书记郭忠友说。

村民罗文刚一直在种辣椒和生姜,虽有经验,但因为缺资金、少销路,一直都徘徊在致富的边缘。在西秀区“以需订单、保底收购”和“三心金融服务模式”的政策扶持下,罗文刚通过合作社以合同为担保,向银行贷款5万元,同时购买专门的农业保险,在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全身心投入辣椒和生姜种植。几年下来,罗文刚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带动了村里的8户贫困户和很多村民种植辣椒和生姜创收致富,还先后获得“2019年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2020年贵州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去年我种了25亩生姜,产量8万斤左右,赚了20多万元。”罗文刚说,今年已流转土地30亩,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的新合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713元增长到2019年的12515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833元增长到2019年的11780元。村集体经济也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增长到现在的500多万元,产业发展由传统的“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村社合一”合作社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新合村贫穷的历史。

沿着209省道驱车32公里,便来到了刘官乡大黑村,这里毗邻国家级邢江河湿地公园,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田园风情和乡土文化底蕴浓厚。大黑村紧扣西秀区“村社合一”合作社工作,围绕着如何把“农旅一体化”这块“蛋糕”既做大、又分好的选题,创新提出“八个一”工作措施,从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建立一套合理的股权占比结构入手,以“三权促三变”为依托,把农户可用于经营的承包土地、空余自建房、集体荒山林地、河流等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利用,由村社合一合作社进行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规范管理,产生的收益按照村民分红股40%,滚动发展股30%,村级公益股20%,扶贫攻坚股10%实行股份量化,走集体经济示范带头、培育农民创业多点开花的道路。

刘官乡大黑村党支部书记 李承亮介绍,通过资源整合和利益联结,让“死”资源变为“活”资本,为整村发展和群众脱贫注入强劲动力。同时,把零散的政策支持“打包”到村级合作社“集合”,做大合作社政策和资金支撑,提升整村抱团发展的实力和底气。

思路一变天地宽,脱贫致富紧相连。大黑村举全村之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首先发展乡村旅游业,村民郭永芬也成为了村里第一批吃上“乡村旅游饭”的致富能人。

“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后,我家就发展起了农家乐,刚开业的时候,游客全部都住满了,现在生意一直挺好。”郭永芬笑着说。

截至目前,大黑村共建成农家客栈51家,避暑床位600余个,年接待休闲观光、避暑度假的游客近3万人次。乡村旅游越来越火,人气越来越旺,村民荷包越来越鼓,发展激情也持续高涨,在村社合一合作社发展模式下,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起了观光果园、生态养殖、我家农庄等种养双引擎、农旅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新道路。

一批批以小农场主、小作坊主、乡村旅游经营等为主体的农民创业户应运而生,村里的从业人数达128人,参与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人数234人。村民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8800元增长到2018年末的1160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27户89人减少到2019年0户0人,实现全村脱贫。

李承亮介绍,实践证明,股份量化、利益分红在持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村域经济的强势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真正的实现了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

步伐不止,探索未停。旧州镇茶岭村、鸡场乡新合村和刘官乡大黑村只是西秀区全面推行、示范带动“村社一体”合作社进程的一个缩影,围绕“党建引领 村社合一 组织起来 抱团发展 利益共享”的目标,西秀区“村社一体”合作社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全区共登记注册“村社合一”合作社212个,吸纳50867名贫困人口、1425名村干部、3054名村民共同发展。100%行政村建立“村社合一”合作社,覆盖全区17个乡(镇、城郊办)。2019年底,西秀区成为安顺市唯一一个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地区推进试点单位。如今,该区民富村强、党群共富、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敞、越走越亮堂。(赵彬 文全)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