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理工学院:“五个+”模式多维度推进教育扶贫

2020年08月20日09:10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雨

7月上旬,贵州理工学院领导班子先后率脱贫攻坚专班、各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学校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赴湄潭县复兴镇茅台村、新金龙村、复兴镇中学、观音阁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回头看”入户调查工作。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各项补助是否落地,子女入学受教育问题是否解决;贫困户家庭住房是否漏水,房屋改造和修缮是否落地;各项建设项目进展是否顺利……“回头看”细致又繁琐,直击脱贫攻坚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贵州理工学院还将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查缺补漏,排除贫困户返贫风险,督促项目落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如期完成。

在脱贫攻坚战中,贵州各高校尽其所能、全力帮扶。贵州理工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以“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为工作引领,以“一总支一项目、一学院一课题”为主要抓手,通过构建多维度扶贫“五个+”模式,开展党建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多维度扶贫,推动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党建+” 打造作风顽强工作队伍

为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贵州理工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一支作风顽强的第一书记队伍。

据了解,该校先后选拔了42名政治素养高、党性修养强的青年教师,分赴定点帮扶地湄潭县复兴镇等地担任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或科技特派员。

围绕着“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目标,第一书记工作组着力开展党支部阵地进农家行动,为3个贫困村援建了9个党员活动室。同时,深入开展走访调研,明确帮扶重点,强化帮扶措施,为百姓解难题,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

2020年2月,新金龙村被评为湄潭县农村产业革命先进集体。学校的两个基层党组织在“校农结合”工作中表现突出,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

“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的贵州理工学院2154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悄悄收到了一份礼物——手机流量补助。

“感谢学校为我们做了周全的考虑!”来自遵义的学生周于杨为消耗大量手机流量费上网课而感到为难时,学校提供的流量费资助及时送达,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为了给学生在家进行网络学习创造条件,贵州理工学院及时开展了“爱心流量”专项资助工作,按月向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定额流量费,疫情期间共发放流量补助近11万元。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贵州理工学院在积极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让其学习无忧、就业无忧。

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贵州理工学院实行了校领导和处级干部包干领任务,确保贫困生100%就业。学校还对25名湄潭籍的贫困生进行了精准的“1+N”导师结对帮扶,对其进行学业、心理、就业等全方位指导,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贵州理工学院还在湄潭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就茶叶加工种植、中药材种植、羊肚菌种植、建筑从业人员基本操作与规范、图书管理等方面累计培训700多人次。

“科技+” 用科技拉动脱贫引擎

今年6月,贵州理工学院赫章县双坪乡专家工作站成立。工作站将发挥智力扶贫优势,在技术培训、产业优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全面提升当地农户中药材种植技术与能力,助力赫章脱贫攻坚战。

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科技扶贫是关键。贵州理工学院依托理工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构建学校引导、学院主导、团队主体、教师参与的科技扶贫体系,紧密对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和需求,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学校出台《贵州理工学院“大地论文”工程工作方案》,聚焦贵州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中药材种植、羊肚菌种植、茶园土壤分析、茶叶杀青设备改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于乡村旅游进行的“黔北”民居标准图设计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帮扶贫困地区在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攻克产业技术难题上做文章,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作技术上的支持——

在铜仁开展羊肚菌高产增效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带动示范区内贫困群众实现年均增收3000元;在黔西南州开展菌根苗技术推广应用,使烟叶产量增加,每亩增加产值200多元;向湄潭县复兴镇卫生院捐赠新型无源电子体温计并建立数据系统,运用现代医疗仪器为农民医疗健康服务;

……

据统计,2018年以来学校派出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深入田间地头,对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消费+” 校农结合实现产销对接

“我要4斤牛肉、4斤牛腩。”“鱼稻米还有吗?”“麻烦你给我拿8盒绿壳鸡蛋。”7月15日,由省教育工会、贵州理工学院主办的消费扶贫农产品展销活动在贵州理工学院举行。来自沿河、德江、长顺、湄潭等地的数百种农产品被抢购一空。“产销会的商品品种多样,价格合理,丰富了我们的菜篮子。”正在选购中的教师表示。

从校园到田园,贵州理工学院以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和保障学校食堂供给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校农结合”工作。

在进一步提高学校食堂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比例的同时,贵州理工学院帮助湄潭县新金龙村建立起校农合作蔬菜基地,打造“学校+村委+合作社+贫困户”的“四级校农结合”供需模式,并划拨专项经费资助该村建设蔬菜育苗大棚,仅3个月时间就帮助该村增收18万元。

2018年4月学校“校农结合精准扶贫农产品直营店”开业,至今实现销售额达160余万元。2020年,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下,从纳雍、赫章、望谟、册亨、贞丰、湄潭、沿河等18个县采购200余种农特产品,举办了6场农产品展销会,累计销售金额达37.8万元,答好了疫情防控这道加试题。

“文化+” 以贵州精神“扶志”又“扶智”

“用一身本领将贫困战胜,用一身泥土让青春不悔!”

2019年5月,贵州首部表现志愿服务的脱贫攻坚主题话剧《青年志愿者》在贵州理工学院礼堂上演,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将青年志愿者的形象和事迹以话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青年志愿者》是根据贵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曾羽教授同名长篇小说《飞扬的青春》改编,讲述志愿者扎根西部山区,奉献青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

话剧的巡演,激发了广大青年立志报效祖国、奉献青春的热情,在广大青年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扶志”又“扶智”的重要作用。贵州理工学院不断创新扶贫举措,利用自身的文化、智慧优势实现精准扶贫——

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和师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做好“三农”政策宣讲,深入推进农户思想观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贫困群众扶志励志、提神提气;

组织专家学者深挖地方历史文化、非遗、名贤等资源,做好结合文章,帮助贫困地区规划发展文化旅游项目;

……

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依然在路上。“今年下半年至关重要,贵州理工学院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精神及具体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促脱贫为根本,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为我省高质量打好收官战,为贵州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做出更大贡献。”贵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曾羽表示。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