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优环境 民生添温度

——遵义文明城市创建为民办实事解难事

2020年08月04日08:38  来源:贵州日报
 

遵义,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文明城市。

——政务部门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政务行为规范评价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均超过90%;

——街面巡逻、城乡社区村寨治安、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技术视频、信息网络防控网,6个领域编织“安全网”,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推进企业信用体系“一张网”建设,企业诚信体系融通于全国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创建了126个省级节水型载体,96%的生活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进城乡厕所改造,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书香遵义”全民阅读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美丽乡村”文化下乡活动、“美丽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名城大讲堂”名家讲座等“五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活动内涵丰富、覆盖全面;

——城市社区全部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312所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形成城乡一体的育人平台;

——“文明进千家万户”“名城好司机·礼让斑马线”“志愿在行动·文明在遵义”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

……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历经11年的接力奋斗,在800多万遵义人的努力下,2017年,遵义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接下来的3年,遵义文明城市建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质量不变、管理更严”,城市文明建设日益常态化、规范化。践行文明不仅成为所有市民的自觉行动,也成为城市恒久不变的品质。

遵义市委、市政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是为了拿牌子、争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建为更多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初衷,也让更多的遵义人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实惠。

遵义市文明城市建设日常督查与考核结合,通过动真碰硬的整改,以民生为导向,不断巩固提升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八大环境”。

形成了党政“一把手”担任双指挥长的领导机制和“党委集中统一领导,文明委统筹协调、党政群齐抓共创”的长效常态工作运行机制。连续3年印发《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实施意见》,保持遵义市创建办机构、人员相对稳定和工作经费保障,确保工作持续推进取得实效。

遵义市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180项指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进一步强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态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指标“一把手”责任制,确保创建负面清单发生率为“零”。对标对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着重在“排查、整改、建制”上下功夫,围绕实地考察涉及的48类1000余个点位,逐个摸排、查漏补缺。对于排查出的问题,逐一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真改实改。

遵义市级领导分别担任“八大环境”建设工作组组长,强力推进“八大环境”建设,进一步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对群众关心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占道经营、野广告、老旧社区(小区)管理等突出问题进行常态化整治。围绕群众投诉、网络媒体“群众不满意问题”加大常态化督查,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群众满意率。

《遵义市城市文明建设若干规定》经遵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于2019年11月正式实施,让文明创建有了法治保障,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占道经营、不文明养犬、公共场所吸烟、噪音扰民等不文明行为进行严管重罚,以法治促进创建常态化。

深入开展的“文明进千家万户”“名城好司机·礼让斑马线”“志愿在行动·文明在遵义”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遵义市民素质。持续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街区,设置了一批突出遵义地方特色的公益广告,多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激活了一个个文明细胞,让遵义处处浸润着文明之风。(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钱诚)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