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显友夫妇。张占琴 摄 |
在贵州省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和美社区余显友老人家,她和老伴邵正举如同往常一样,吃完早饭,一同收拾好锅碗、打扫了卫生,作为饭后消食的活动,两位老人会在收拾好屋子之后,慢慢悠悠地踱到附近的菜市场逛逛,闲逛的同时顺便买点水果、瓜子、蔬菜等吃食带回家。回到家后,打开电视,调出爱看的电视剧后,老两口就坐在茶几前嗑着瓜子、闲聊着电视剧剧情,日子过得轻松自在。
“年轻时,从没想过自己老了会过上这么安心的日子。”余显友老人坦言,因为患有不孕不育症,她和老伴年轻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养育几个自己的儿女,等老了好有人养老,但是一直都没能如愿,他们很担心自己的老年生活无人照料。
如今,余显友老人和她的老伴两人已经双双年近七十,他们害怕的老年生活已经到来,但是现在的生活并不像他们年轻时想象的那样孤苦伶仃、无人问津。
余显友老人的老家在燕子口镇石街社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老两口一生都靠种庄稼维持生计,因为患有不孕不育症,年轻时赚到的钱都花在看病上了,没有余钱剩米,随着年龄的增长,余显友后来又患上了哮喘和支气管炎等慢性病,而老伴也患了胃病,两人除了维持生计外,还要花钱治病,不得不到处举债,日子过得越来越窘迫。
因为收入少,又要花大部分在治病上,家里的木瓦结构的房子经常年风吹日晒后,变得越来越破旧,“每逢雨水多的季节,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每年我都要到屋顶上去修补屋顶。” 余显友老伴邵正举说到,因为房子变得越来越破旧,时常需要修补,年轻的时候腿脚麻利,不觉得麻烦,可是等年纪越大就觉爬高上低越来越困难,修补房子的活越来越干不了了,只能随它破旧下去。
因为生活条件越来越差,2013年在镇村干部的调查了解下,余显友家被纳入了村里的贫困帮扶对象,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家里的房屋越来越破旧,余显友夫妇最想解决的就是自家的住房问题,2017年,镇村干部针对她家的情况开始利用政策帮她家解决住房问题,当时她家可以通过“危房改造”或者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来改变住房条件,当听说可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城里住上免费的房子后,余显友和老伴毅然决然选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搬到城里住,不仅解决了我们夫妻建房难得问题,更主要的是出行方便,便于我们看病就医。”余显友说到,2017年当地政府动员没有安全住房的贫困群众搬迁时,她家就积极主动申请搬迁,并于2018年年初搬进了新家。
新家面积有40个平方,足够两位老人居住,住进新家后,余显友夫妇在原有的沙发、电视、衣柜、床等家具的基础上又新添置了油烟机、热水器、火炉等家具,家里收拾得妥妥当当,阳光又温馨。“现在老伴终于不用每年修补房子了,新家住起来敞亮又安全。”余显友开心地说到。
如今,余显友夫妇已经在新家住了两年多的时间了,他们已经改变了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每天起床两老开始有序地生活,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做完家里的事后,又到附近的菜市场去逛逛、买买,夏日的傍晚还可以到广场上去凑凑热闹、纳纳凉、欣赏欣赏广场舞。
现在的生活来源是不愁的,余显友老人说,她和老伴每个月都有低保和养老保险收入,能够保证每个月的生活和医药开销,年轻的时候因为求子无望,她和老伴就领养了一个女儿,现在女儿也长大成家,小孩也读小学了,女儿一家也时常来看望他们,假期他们还帮女儿照看孩子,日子过得也热闹。此外,搬到新家后,时常也会有政府各级领导、志愿者、社区后续帮扶干部到家慰问、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心里很暖和,也消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担忧和烦闷。
“现在我和老伴再也不用担心养老的问题了。”余显友老人说到,搬到新家后,他们的生活比之前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住、行全部都有保障,现在他们还能料理自己的生活,等到自己行动艰难的那一天,他们也不担心,柏杨林街道设有日间照料中心,到时候他们也可以选择到照料中心,养老问题用不着担心。(张占琴)